透視日本小學校的給食制度

借學校舉行的家長教學參觀活動,有幸從頭至尾觀看了一次日本小學校的集體午餐整個流程。參觀中,不時被一個個亮點所打動,參觀後,回思起來,亦是感觸良多。

中午,隨著給食(配餐)中心的送餐車到來,整個學校就進入了有條不紊的午餐準備中,具體到班級,先是同學們按四至六人一組,把自己的桌椅湊到一起拼成餐桌,同時,班級的五六位「給食當番」(配餐擔當)同學頭戴白三角巾,身穿白大褂,繫著圍裙,分別按分飯、分湯、分牛奶等各就各位。接下來,同學們排隊領餐、就坐,然後按日本餐桌習俗,整齊地一聲「一打他給罵死」(含領受、感恩之意)後,開始就餐。當然,班主任也和同學們一起吃一樣的飯食,其間師生互動其樂融融。

飯後,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自覺而又有序地收拾、打掃,把教室還原成上課時的樣子。雖然看著貌似不難,但從那看似簡單的過程中,還是讓我們發現了一些閃光點。比如,整個午餐過程中學生們體現出來的自覺性、紀律性,融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於學習生活之中等。由學校提供的每週「獻立」(菜單)表,我們還看到了日本學校配餐不僅僅注重營養搭配,而且還很重視食材選擇的地域性。注重讓孩子們享受健康美味食品的同時,還能接受到地理、人文、飲食風俗等教育。除此之外,學校還定時組織學生們參觀「給食中心」(配餐製作工廠)的餐食製作流程,以培養學生們珍惜糧食、感恩勞作的思想意識。一個看似簡單的午餐,實際卻使得孩子們每天受到一次多方面的教育,這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了日本教育制度的用心良苦未雨綢繆之處。

明治22年(1889年),建立了日本山形縣鶴崗町私立忠愛小學校的大和尚們開始為帶不起飯盒上學的孩子們提供飯糰、烤魚、咸菜,這被視為日本學校給食制度(集體供餐制度)的開始,忠愛小學還為此特立了「給食開始學校」之碑以資紀念。從那時起,日本學校給食習俗的星星之火開始漸漸燎往日本列島各地。

接下來,經數十年發展,至1952年政府決定負擔一半學校給食費用開始,日本學校給食制度發生了質的飛躍。到了1954年,國家頒布了《學校給食法》,明確提出了把「給食」作為教育的一環來實施。要求通過合理膳食來促進下一代健康,努力使學生加深對日本飲食生活的理解力,培養理想的飲食習慣,通過給食的各個環節之延伸意義,鍛練學生社交與協作能力,尊重生命與自然,愛護環境,尊重勞動理解傳統飲食文化,正確認識食品生產、流通與消費等等。

除此,日本還於2005年出臺了《給食教育基本法》,此法明確提出「供餐教育,對所有年齡段國民都是必要的。特別是青少年的供餐教育,對其身心發展與人格形成具有重大影響,是培養青少年身心健康,形成豐富人性之基礎」。由這些政府出臺的強力規定,足見日本人對「給食制度」發展之重視。

即使不看過程只重結果,我們也不難看出,經過數十近百年的日本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日本人的體質有目共睹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以如今日本人的身高、健康度、長壽等綜合考量,日本人早已摘去了「小日本」的帽子,正以一個健康、長壽的形象傲視世間。這還僅僅是指通過給食教育營養飲食使得日本人體質方面發生的變化,而籍此讓日本人的綜合素質同時得以的大幅提高,身心兩方面都得到的完美完善,才是給食制度給日本人帶來的最大益處。

本文留言

作者萬景路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