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不為良相,願為良醫」的來歷(圖)

 2014-04-07 14:3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不為良相,願為良醫」,語出自於宋代名儒大家范仲淹。古代儒士與醫者都有「惠民濟世」的思想,認為以仁愛之心治理朝政,可平天下;以仁愛之心救助患者,則可將仁愛傳播到天下的百姓中,使家庭和睦,人倫有序,從而達到國家社會長治久安。

這種對人的生存、處境和幸福的關懷,在古代醫家的觀念中佔據著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地位,故把「醫」與「相」相提並論,更使人深感醫者責任重大。

據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三.文正公願為良醫》記載:范仲淹還未顯達時,曾經去神祠求籤卜算,問以後能否當宰相,簽詞表明不可以。然後又再次求籤祈禱:「如果不能當宰相,願意當良醫」,結果還是不行。

於是他長嘆道:「不能為百姓謀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該做的事。」後來,有人問他:「大丈夫立志當宰相理所當然,您為什麼又祈願當良醫呢?這是不是有一點太卑微了?」

范仲淹回答說:「古人說:‘常善用人,故無棄人,常善用物,故無棄物’。有才學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輔佐明君治理國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個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溝中一樣。要普濟萬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現在簽詞說我當不了宰相,要實現利澤萬民的心願,莫過於當良醫。如果真成為技藝高超的好醫生,上可以療君親之疾,下可以救貧賤之厄,中能保身長全。身在民間而依舊能利澤蒼生的,除了良醫,再也沒有別的了。」

這就是後世相傳「不為良相,願為良醫」的由來。那些胸懷大志的儒者,把從醫作為僅次於致仕的人生選擇,正是因為醫藥治病、救人、濟世的社會功能與儒家的經世致用、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比較接近。

元代戴良亦云:「醫以活人為務,與吾儒道最切近」。

来源:神州智慧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