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扒扒官員的綽號

【看中國2014年03月31日訊】多名地方官強推拆遷獲綽號:季挖挖、孫善扒、李拆城……「拆走一頭牛,賠了一隻雞」,一些地方暴力拆遷的最大動力就是暴利。從以往的案例來看,一些具體實施拆遷的單位之所以能「拆出一條血路」,不是因為他們太「勇敢」,而是身後有當地官員在壯膽。這些年,多名地方主政官員的綽號都與拆遷、城建有關,而他們的轄區也成為強拆衝突事件的高發區。被戲稱為「季挖挖」的原南京市長季建業,其下屬面對高壓,甚至提出「只要不死人,不死在現場,什麼手段都能用」。(3月30日《京華時報》)

季挖挖、孫善扒、李拆城……這些綽號很響亮、很「高大上」,比《水滸傳》裡那些所謂的跳澗虎、白花蛇一類更威猛。也難怪,梁山好漢不過是嘯聚山林、打家劫舍而已,而李拆城們伸手一指,卻可以毀掉一座城。

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特徵和性格的,不是真名,而是綽號。例如大名鼎鼎的李某某,綽號叫做「海淀銀槍小霸王」,他的「特色」一望可知。同理,季挖挖一定善「挖」,孫善扒必定會「扒」;至於李拆城,必須是拆遷的一把好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智慧也是無窮的,從他們給某些官員起的綽號上就可見一斑。

綽號之中見民意。老百姓給官員起綽號,不是圖個娛樂,也不是為了搞笑。這其實是民意的一種另類表達。對強拆行為的痛恨、對某些官員霸道作風的不滿,幾多心酸、幾多無奈,都通過一個綽號體現得淋漓盡致。

綽號勾勒出了某些官員的另類「肖像」,雖寥寥數筆,卻生動傳神、耐人尋味。那些在地方上混出了響亮「名頭」的官員,估計哪一個都不是浪得虛名,而是「大有作為」。不知還有多少類似的綽號在民間流傳?不知還有多少有綽號的官員還在繼續潛伏?

周王朝派有專門的採詩人,到民間蒐集歌謠以瞭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是為《詩經》。忽發奇想:紀檢部門在進行「巡視」之時,是否也可以捎帶手蒐集一下各地流傳的官員綽號,以便傾聽到更多更真實的社情民意?我覺得這倒不失為反腐倡廉的一個「捷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喬志峰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