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大唐軍威盛 劍器舞酣時(圖)

作者:季黛  2014-03-30 11:2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人們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對於人類作出較大貢獻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與神溝通的人;因此,我們由臆測中知道,是神傳給了人舞蹈;也是神,有意的藉著有這方面才華的人,引導與傳授了人類舞蹈;所以,歸根結底,從外表和外因看起來,是人創造了舞蹈!我國古代樂舞理論中就有:「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也生動的說明瞭舞蹈是人們表現情感、抒發情緒的具象產物。

古代劍器發展簡史

上古時代的刀劍大都是青銅器。劍的歷史遠比刀長得多,不過刀的出現讓劍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使劍不再做為軍用武器,而是流入民間,成為少數人練的兵器。當然,劍就是古代兵器之一,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劍產生在商代。當時的劍一般較短,約為20-40厘米,呈柳葉形或銳三角形,所以劍最初也為青銅製造。西周時代,戰爭主要以車戰為主。遠者以弓矢射之,近者以戈、戟、矛等長兵器爭鬥之,惟有肉搏以劍擊之。故劍的作用不是很大。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劍作為步戰的主要兵器,得到不斷加長。

春秋時期,互為世仇的吳越兩國,卻同以鑄劍精良聞名於當世,我們由現存的實物可以充分證明此點,其技術之精湛、工藝之華美,可稱舉世無匹,尤其是劍身的表面處理,不但具有神秘華麗的花紋,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鋒銳如新,這種處理技術至今仍然是個謎。

春秋之後,因為步兵的興起,劍作為一種武器開始受到重視,長度在28-40厘米之間。尤其是在吳越地區,因水道縱橫,車行不便,而使劍的步兵卻能發揮出很大威力,所以鑄劍水準遠高於中原諸國。當時有名的鑄劍大師歐治子和干將、莫邪夫婦即生活在吳越地區。

到了戰國時期,隨著車戰的式微,劍作為一種步兵武器受到更大的重視,為適應戰爭的需要,提高了劍的威力,戰國晚期,劍的總長,從早期的50厘米達到81-91.3厘米。

戰國後期的秦國已經是青銅劍、鐵劍並用,同時劍的型制也有變化,長度增加到一百公分左右,劍身狹長,表面經過仔細地研磨,並有一層鉻鹽氧化物,顯現著烏黑的光澤,能防蝕防鏽。陝西秦墓出土的諸多長劍幾乎有如新制,而其它兵器如:鈹、矛、殳、鏃等也都是應用此法。

這種長度的青銅劍,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由於青銅硬而脆的性質,過長的劍極易折斷,因此劍的長度歷來是受到限制的。秦代的長劍硬度一如經過處理的中碳鋼,卻能具有這種長度,出土之後頗令人不敢置信。

經過學者的研究,發現其劍身有規律地作多段的收束,劍身寬度逐段變窄,而厚度則作比例性的加大,使其物理性能達到非常完美的地步。據說兵馬俑出土時,有過大量碎片壓住青銅長劍的實例,移開碎片後,長劍立即反彈恢復原狀,可見這種青銅劍韌性之優良;此時可說是青銅兵器的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高峰。

與劍器相關的名詞:

劍的各部位包括有:劍身、劍尖、劍鋒、劍末、劍脊、劍刃、劍格、劍柄、劍首、劍鞘和穗。

劍墩:即劍首。指劍柄的頂部,一般劍首中有孔,可穿繩。

劍鐔:即劍格,亦稱護手。指劍身與劍柄之間作為護手的橢圓形盤部分。

劍鞘:又我劍匣、劍室。藏劍之物。有鐵和木製等,裹以沙魚皮,塗以朱漆或連雲黑漆,又貴者並鑲珠嵌寶。

劍莖:劍柄之古稱。清.程瑤曰《考工創物水記.桃氏為劍考》:「莖者,言頸也,在首下。」

劍室:即劍鞘。漢 揚雄《方言》:「劍鞘自河而北,燕、趙之間,謂之室。」

劍廓:劍梢的別稱。漢 揚雄《方言》:「劍梢自關而東或謂之廓」。

劍珥:即劍格。又名劍鐔。《莊子.說劍篇》釋文引司馬云:「鐔,劍珥也。」

劍穗:劍柄後縛的裝飾品。近代劍術套路有長穗與短穗之分別。

劍袍:即劍穗。有文武之說,文劍佩帶劍袍,武劍則無。

廣泛流傳的唐朝「劍器舞」

唐代的舞蹈分為「健舞」和「軟舞」兩大類,「劍器舞」是唐代流傳比較廣泛的屬於健舞之類的表演性舞蹈。晚唐鄭?《津陽門詩》說:「公孫劍技皆神奇」,自注說:「有公孫大娘舞劍,當時號為雄妙。」司空圖《劍器》詩說:「樓下公孫昔擅場,空教女子愛軍裝」。可見這是一種女子穿著戎裝的舞蹈,舞起來,有一種雄健剛勁的姿勢和抑揚頓挫的節奏。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記述了他觀看這個舞蹈所給他的感受:「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從詩中的描寫,可以看出,「這個舞有跳躍,有迴旋,有變化,進退迅速,起止爽脆,節奏鮮明;或突然而來,或戛然而止,動如崩雷閃電,驚人心魄,止如江海波平,清光凝練」。

大唐武士集體性的劍舞

史書記載,劍器舞的服裝也成為當時社會女性大力追逐的服飾風潮。除了教坊公孫大娘的獨舞外,唐人姚合的《劍器詞》還描述了大唐武士的集體性劍舞。詩中寫道:

聖朝能用將,破陣速如神。掉劍龍纏臂,開旗火滿身。積屍川沒岸,流血野無塵。今日當場舞,應知是戰人。晝渡黃河水,將軍險用師。雪光偏著甲,風力不禁旗。

陣變龍蛇活,軍雄鼓角知。今朝重起舞,記得戰酣時。破虜行千里,三軍意氣粗,展旗遮日黑,驅馬飲河枯。鄰境求兵略,皇恩索陣圖。元和太平樂,自古恐應無。

(大唐天朝很懂得如何用將的道理,因此打起仗來,搗破敵方的陣勢快速如神。掉轉劍尖刺向敵人,就如一條龍纏上手臂,一擊而中;展開軍旗,那火紅的光焰,耀人耳目,籠罩全身。敵軍堆積的死屍,淹沒了河川兩岸;對方所流的鮮血,將四野的塵垢洗淨。今日把往昔殺敵致勝的秘訣,當場以舞蹈形式表演出來,觀眾都知道,你們是能爭慣戰的老手、沙場上的勇將!

大白天強渡惡浪洶湧的黃河,那是領軍的主帥險中求勝的策略;在皚皚的雪光中不怕被偵查,偏要穿著閃亮的盔甲;強勁的風力,也吹不倒高舉的令旗。作戰陣勢的變化多端,似龍蛇般靈活機動;雄壯的軍容,在鼓樂號角的伴奏下,遠近知曉。今天重新當眾起舞,讓大家同時回憶起當時緊張劇烈的戰爭時刻。

大隊人馬,日行千里,只為了擊潰敵虜;三軍將士用命,整體的氣概粗壯雄豪。盛大的軍伍中,揮展的旌旗遮蔽日光,幾乎成了黑夜;成群的戰馬,驅趕到河裡飲水,一趟下來,那河就要乾枯了似的。鄰國境內不安穩,都到這兒來討教平定叛亂的對策;在皇恩浩蕩下,有時也能求索到作戰陣勢的變化圖形呢。元和年間這種太平盛世的安樂景象,恐怕自古至今,應該是找不到的吧!)

結語

姚合的這首《劍器詞》詩,寫出了元和(唐憲宗年號)年間,太平時期,往日參加作戰的沙場將士,奮勇殲敵、保國為民、勇猛進擊等戰況慘烈的英雄事跡;以及當時唐朝軍容之盛況:旌旗招展、鼓角齊鳴、行軍嚴謹、陣圖變幻、兵威馬壯的浩大;這些全因他們在安享逸樂的日子裡,重聚一起,以「劍器舞」的舞蹈形式,集體表演而一一浮現;把時空交錯、將古今交融的,把他們所豎起的個人威望與天朝軍威,藉著舞蹈的動作與身段淋漓展示;不浪費筆墨去特意描繪舞蹈的動作細節,而是落實在戰場上的實際情況作為主軸,帶動你的思維深入理解,側寫舞蹈內容,以彰顯他們所建立的軍功和大唐遠播的名聲。

姚合使用四兩撥千斤的筆法,把往日大唐將士勇赴沙場的風采,藉著群體重執劍器舞動而表達出來,文學技巧高超!我覺得與杜甫那篇《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的長詩,不分軒輊!

来源:正見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