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為何成了低工資國家

作者:王貴成  2014-03-01 00:2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看中國2014年03月01日訊】只要是一個關心國計民生的中國人都知道,中國是一個低工資國家,但中國人的工資到底低到一個什麼程度,沒有與世界各國進行比較,我們還是沒有一個確切概念的。這不,一個現成的機會來了。2014年1月22日至25日,第44屆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年會在瑞士東部小城達沃斯舉行。在全球精英齊聚達沃斯討論世界經濟趨勢之時,美國CNN網站推出了與世界各國比工資的活動,在其官網上,只要輸入你的收入水準,就能知道你與衣索比亞的老師、南非的司機、英國女王等工資的對比。(2014年1月24日《瀟湘晨報》)

據國家統計局最近公布的資料,2013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29547元,其中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6389元,中等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518元,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4元。光看數字,中國人幾乎都成了萬元戶,可一與世界其他國家人們的收入進行對比,就能看出中國人的低工資是多麼可憐了。

56389元在中國是高收入,這一工資水準卻只與南非司機的工資水準相當;中等收入的24518元,也只與泰國清潔工工資水準相當;至於11434元的低收入,更是可憐兮兮,只有泰國清潔工工資的一半。

科技公司ConvergEx集團的策略師在2013年發布的全球最低工資排行榜顯示,澳大利亞以每小時16.88美元的高薪高居榜首。而排名位居前列的大多數為發達國家,其中法國以每小時12.09美元的薪酬位居第二,紐西蘭以11.18美元的薪酬列第三位。此外,英國、加拿大也成功擠進前五。就連我們媒體上成天叫喊要打倒的小日本也以8.17美元的高薪位居美國之上,成功越過美國這一「中位數」。美國的最低工資在全球範圍內排第七名,屬中等範圍。而中國的GDP早已成了世界老二,成天嚷嚷「中國崛起」「中國模式」,中國內地工資卻排到第17名,最低薪資水準為0.8美元每小時。想想真是好笑,世界上有這樣崛起的大國嗎?這種「中國模式」如果要推廣到其他國家,到底是要拯救人類還是要毀滅人類?

其實,中國在解放之前並不是一個低工資國家,以知識份子為例,據一些學者研究,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學教師的月薪在100—200銀圓之間,大學教授平均月薪為350銀圓,一級教授最高月薪可達500—600銀圓,當時普通工人的月工資通常為16—33銀圓(當時1銀圓對於日常生活用品的購買力,約相當於1997年的30元人民幣)之間。這些人在當時是白領勞動的「中產階級」。(陳明遠:《大學學費:相隔六十年》,節選自陳明遠編《逝去的大學》一書)這樣就有效區分了教育與收入之間的關係,因而,那時的知識份子很受人尊敬,社會地位也挺高的。哪像現在的教師,工資比一些不景氣企業裡的工人稍微還高點,比外資企業裡的工人那就差遠了。我在1997年的月工資僅僅346元,比民國時的工人賺得都少,而我所在的地方煤炭資源豐富,沒幾年就成了全國百強縣市。

我們不禁要仰天長嘆發出一聲天問了:為什麼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人民翻身做了所謂的主人,卻迎來了低工資時代?這就不能不回顧解放初期制定工資制度時所遵循的一個原則了。「一定要照顧現實,儘可能做到為大多數工人擁護」,同時還要「照顧國家財政經濟能力,不能過多增加國家負擔」,這就注定了中共新政權既不願也無力大幅增加工人工資,還要獲得工人的擁護,就只能大幅削減解放以前的高工資,玩個平均主義的手法,變成低工資,讓人們在貧窮中能略微得到精神上的暫時麻醉。尤其是隨著勞動部1965年制定了旨在將國家機關、事業機關和企業單位多種工資標準統一為一種工資標準的「一條龍」工資改革方案,就大大縮小了最高級別與最低級別之間的工資差距,更是直接進入了低工資時代。

還是以教育界的知識份子來說明這種低工資問題。雖然同大多數中國工薪階層相比,大學教師的工資收入不算少,但如同抗戰以前相比,解放後高級知識份子的工資就低得多。1955年,大學教授的最高工資是252.6元,而抗戰前最高可達當時的600元。戰前國幣1元折合1955年人民幣2.5元計算,600元就是1955年的1500元,此時的教授工資只是戰前的16.8%,即1/5弱。雖然後來政府也感到有點不好意思,就在全國範圍選了800多名突出人才,實行了一個「特殊津貼」,但也不過是使他們的月工資達到500元左右。連擔負百年樹人偉業的教授們的工資都低成這樣了,那些普通人的工資就更不知道低到什麼程度了。

如果說在毛澤東時代實行低工資是要進行工業生產的原始資本積累,為國家富強打一個基礎,不管怎麼說,這總算是一個理由,人們勉強還能接受。那麼19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GDP的蛋糕越做越大,中國人民為什麼還是深陷在低工資的水深火熱之中不可自拔呢?

原因無他,就是改革開放幾十年來得到好處最多的不是老百姓,而是政府,因為我們中國是公有制國家,國家壟斷了一切,政府代替老百姓擁有資產,獲取了本該屬於老百姓的更多的國民收入。2008年8月2日,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終身教授陳志武先生在「燕山大講堂」上做了題為「中國GDP與百姓收入」的主題演講,據陳先生介紹,與95年時相比,到07年時國家財政稅收總體上翻了5.7倍,城鎮居民總體上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2年裡面翻了1.6倍,農民的人均純收入總體上翻了1.2倍。如果把這5.7倍的增長換算成年增長速度的話,平均每年上升16%,而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長8%;農村的純收入在過去的12年裡面年均增長只有6.2%。

由於處於低工資時代,中國人民的消費水準從解放以後以後就一直呈直線下降趨勢。1952年建國初期,民間消費佔GDP的比重是69%;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佔到45%;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的時候,下降到42%;2008年則下降到35.5%。而政府消費則從1952年佔佔GDP的16.5%上升到2008年時的差不多30%。這就造成了「國富民窮」的虛假繁榮,政府的富的流油,錢多得花不完,加上形同虛設的監督,以致官員們的三公消費由幾千億向上萬億一路攀升,中國的腐敗也以高歌猛進的態勢一路飆升,而眾多老百姓卻在上學、看病、買房這三座大山的壓迫下苦苦掙紮著。

屋漏偏逢連夜雨,領著低工資的大部分中國人民還要承受著高物價的噬咬。這又是為什麼呢?對此,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解釋的非常好。他認為,就中國高物價來說,則是中國實行高額稅收和通貨膨脹的結果。中國稅收佔消費品價格的比重竟然高達64%,而商品本身的比重只有36%,中國老百姓每購買100元的商品中就包含有64元的稅收,超過商品本身近1.8倍。如此驚人的高額稅收加到商品價格裡面,自然會造成物價高高在上。

如果災難到此為止也就罷了,可是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講,災難還遠遠沒有結束,中國老百姓同時還要承擔因出口商品造成的巨大通貨膨脹的損失。

中國每出口1美元商品,國內就要按照匯率比大約1比7來增發7元人民幣來平衡,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大約2.3萬億美元,國內由此增發的人民幣超過16萬億元,相當於2008年3.4萬億市場貨幣流通量的近5倍,這些由出口結匯投放的巨額貨幣,全部以通貨膨脹的方式轉嫁到了老百姓頭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貨幣的大幅度貶值,物價自然會相應大幅度上漲。

這就出現了一種惡性循環,由於中國工資總額佔GDP的比例偏低,工資增長速度與投資、儲蓄以及淨出口增長速度相比偏低,導致國內消費需求不足,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外部需求與投資需求拉動。這樣,一個讓中國老百姓欲哭無淚的荒謬現象產生了:中國出口商品越多,賺取外匯越多,老百姓就越倒楣。

還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現在的工資增長太緩慢了,不要說趕上GDP的增長速度了,連物價上漲的速度都趕不上,居民消費意願出現能力不足,高儲蓄與高投資隨之出現,最終導致宏觀經濟內部失衡。同時,工資總體水準偏低也使出口成本低,在資本帳戶未完全開放前出現兩個順差和巨額外匯儲備,從而導致宏觀經濟外部失衡。

嗚呼!生為中國人難道就非得承受這低工資帶來的一切不幸嗎?可不想承受這不幸又有什麼辦法呢?我們只能長吟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作者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