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2月03日訊】在傳統京劇中,有許多獨特的馬文化很有趣味,值得梳理賞析。
「(西皮慢板)店主東帶過了黃驃馬,不由得秦叔寶兩淚如麻。提起了此馬來頭大,兵部堂黃大人相贈與咱。遭不幸困至在天堂下,還你的店飯錢無奈何只得來賣它。擺一擺手兒你就牽去了吧,(搖板)但不知此馬落在誰家?」可以說這是上世紀30年代的「流行歌曲」。這也是譚派名劇《秦瓊賣馬》的核心唱段。
京劇裡還有很多寶馬良駒。京劇裡的薛平貴與王寶釧的傳奇故事《紅鬃烈馬》專門有一折《鬧窯降馬》,薛平貴唱「(西皮原板)夫妻們寒窯受盡了熬煎。自從降了紅鬃戰,唐王駕前去討官。」京劇界一般認為劇中薛平貴暗指石敬瑭,而紅鬃烈馬則暗指汗血寶馬。
侯喜瑞代表作《盜御馬》又名《坐寨盜馬》,其中的御馬就是清帝恩賜梁九章行圍射獵的「日月追風千里駒」,這也是京劇裡唯一的御馬戲。此劇對馬的裝扮作了細緻地唱述:「(二黃散板)御馬到手精神爽,金鞍玉轡黃絲韁。左右鑲襯赤金鐙,項下的提胸對成雙」。
京劇《火焰駒》又名《寶馬圓情》,火焰駒是一種西夏名馬,「(白)此馬名曰火焰駒,日行千里,小人日夜兼程,何愁不能按期歸來。」「(唱)跨下了火焰駒四蹄生火,正賓士又只見星稀月落。加一鞭且從那草坡越過,驚動了林中鳥夢裡南柯。」
京劇裡還有很多以馬為名的戲:汪笑儂《馬前潑水》、譚鑫培《馬跳潭溪》、袁世海《馬踏青苗》和折子戲《擋馬》。這些戲目都使用了京劇的重要程式馬趟子(趟馬),用豐富多彩的舞蹈動作,表現騎馬飛跑和馬不停蹄等情景,是京劇最重要的做功。男趟馬中有跨蹬上馬、調轉馬頭、馬騰前蹄、抱鞭勒韁、縱馬飛奔、背鞭策馬、飛越天塹等。女趟馬中有觀路擇行、取道前奔、駃騠越壑、艱渡沼澤、極目遠望、馬失前蹄、裁鞭催行等。
京劇趟馬還分為單人趟馬、雙人趟馬、多人趟馬,也有八人或十三人的趟馬(馬舞)。如《盜御馬》中竇爾墩單人趟馬;《楊排風》中楊排風與孟良的雙人趟馬;《追韓信》中韓信、蕭何和夏侯嬰三人在互相追趕趟馬;《大溪皇莊》中蔡金花等四人趟馬;《昭君出塞》中番邦兵將集體趟馬。
京劇道具中最重要的馬鞭也頗有講究。文士用硬桿三縷穗子的馬鞭,武戲多用軟桿五縷穗子的馬鞭。並以馬鞭顏色代指馬匹,有紅黃白黑粉等色。如《紅鬃烈馬》的紅鬃戰馬,《羅成》的白龍馬,《賣馬》的黃驃馬,《霸王別姬》的烏騅馬,《穆桂英挂帥》的桃花馬。
馬鞭作為道具也體現了靈活性和時代性。馬鞭應與演員的服裝顏色一致,但也有例外。如白衣呂布和綠衣關羽騎赤兔馬,用紅馬鞭;白衣黃忠和黑衣秦瓊騎黃驃馬,用黃馬鞭。現代戲《草原英雄小姐妹》使用改良的馬鞭,在鞭梢上扎束著一團紅纓,在燈光下翻滾,展現牧民們跳動的火熱的心。
京劇裡的馬文化還體現在很多地方,流派裡的「南麒、北馬、關東唐」,北馬是指馬連良。角色裡的馬童,並不是兒童而是「武醜」或「武生」應工的馬伕。京劇術語裡的馬詞又稱「碼詞」和「抹詞」,指演出時故意少唱和少念;而馬前是說加快演出速度,馬後則是相反。這些都是京劇演出時不顧戲劇完整性和嚴肅性的「不正之風」。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