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雲中君】抱琴引酌 中唐大詩人--白居易(組圖)

 2014-01-24 18:1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4年01月24日訊】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又叫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出生在河南新鄭,後遷居河南滎陽,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他是中唐著名詩人,與李白、杜甫並稱「李杜白」,其作品影響極大。不同於其他的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世時他的作品就已經得享盛名,並且廣泛流傳於各地、各階層,是唐代詩人中作品在生前流傳最廣的一位。他的作品也流傳至日本、新羅等東亞地區。在早期的日本,《白氏文集》是日本文學漢化的最重要依據。他的代表作《長恨歌》和《琵琶行》膾炙人口,不僅在中國人之間廣為流傳,還一直入選在日本中學生的國語必讀教材之中。由於在日本有眾多的白詩愛好者,前幾年仍有日本NHK電視臺的記者多次到河南洛陽專程訪問白居易的嫡系後人,那位白氏後人在電視畫面中娓娓道來的是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前四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河南鞏縣縣令。因與當時的新鄭縣令是好友,又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唐貞元十五年(七九八年)中進士,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因直言極諫,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後被召為主客郎中,知制誥。太和年間,任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唐會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卒於河南洛陽,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作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曾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是中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其諷諭詩《秦中吟》、《新樂府 》,廣泛尖銳地揭露了當時社會上的黑暗,抨擊了現實中的流弊。除諷諭詩外 ,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也獨具特色,為千古絕唱。白詩題材廣泛,語言通俗,深入淺出,平易自然,不露彫琢痕跡。其詩刻畫人物,形象鮮明,以情動人,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白居易一生以44歲被貶江州司馬為界,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後期是獨善其身時期。

                                                 

充翰林直言上書  得罪權貴左遷江州

白居易生於「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後不久,河南一帶便發生了戰爭。藩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卒於長安,緊接著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令(公元780年),一年後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為躲避徐州戰亂,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離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離度過了童年時光。白居易聰穎過人,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髮全都白了。自11歲起,他因戰亂顛沛流離五、六年。相傳他十五、六歲便隻身赴京闖天下,以一首「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震驚了當時的著作郎顧況。這位顧老前輩一向恃才傲物,極少推許後進。原先他還調侃前來投詩的白居易說:「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直到看了這首詩後,才不得不讚嘆說:「有詩如此,居天下亦不難。」事實證明,他確實是慧眼識英才。白居易在二十九歲時,高登榜首,進士及第。

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進士之後,十八年與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二人訂交。以後詩壇元白齊名。貞元十九年春,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年),罷校書郎,撰《策林》75篇,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出任盩厔縣尉,作《觀刈麥》和千古絕唱《長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職,十一月授翰林學士,次年任左拾遺。這個期間他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歌使權貴們切齒、扼腕、變色。任左拾遺時,白居易認為自己受到喜好文學的皇帝賞識提拔,故希望以盡言官之職責報答知遇之恩,因此頻繁上書言事,並寫了大量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乃至於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白居易上書言事多獲接納,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憲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絳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李絳則認為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勸諫憲宗廣開言路。元和四年,與元稹、李紳等倡導新樂府運動。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他此時仍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與國政。此時的他仍能不畏懼權貴,直言上書論事。元和六年,白居易的母親因患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後回到長安, 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讚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當朝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疏力主嚴緝凶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還誣說他母親是看花時掉到井裡死的,他所寫的賞花詩和關於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做左讚善大夫陪太子讀書,應該驅逐出京。於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權貴們的原因還是在於那些諷諭詩。

     

獨善其身恬然自處 任職蘇杭政績斐然

貶官江州給白居易以沈重打擊,他說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儘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不斷滋長。白居易在江州雖不得志,大體上仍能恬然自處,曾在廬山香爐峰北建草堂,並與當地的僧人交遊。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至江州與白居易相聚。在江州任職三年後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刺史,白行簡此時也一同與兄長溯江而上。途中與元稹相遇於黃牛峽,三人相游之處被稱為「三游洞」。

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惜白居易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後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之間爭權奪利,明爭暗鬥;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於是他極力請求外放,穆宗長慶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滿後轉任蘇州刺史。晚年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七十歲致仕。比起前期來,他消極多了,但他畢竟是一個曾經有所作為、積極為民請命的詩人,此時的一些詩,仍然流露出了他的憂國憂民之心。他仍然勤於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如他曾經疏濬李泌所鑿的六井,解決人民的飲水問題;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長堤,蓄水灌田,並寫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錢塘湖石記》,刻在石上,告訴人們如何蓄水泄水,認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時」, 就不會受旱災之苦了。這就是有名的杭州「白堤」。

離任杭州之前,白居易將一筆官俸留在州庫之中作為基金,以供後來治理杭州的官員公務上的週轉,事後再補回原數。這筆基金一直運作到黃巢之亂時,黃巢兵抵杭州,文書多焚燒散失,這筆基金至此不知去向。在蘇州刺史任內,白居易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簡稱「山塘街」。

抱琴引酌釀佳作  醉吟江湖歡樂游

白居易與另兩位大詩人李白、杜甫一樣,也嗜酒成性。 張文潛在《苕溪魚隱叢話》中說:陶淵明雖然愛好喝酒,但由於家境貧困,不能經常喝美酒,而且與他喝酒的人都是打柴、捉魚、耕田的鄉下人,地點也是在樹林田野之間。然而,白居易家釀美酒,每次喝酒時必有絲竹伴奏,僮妓侍奉。與他喝酒的又都是社會上的名流,如裴度、劉禹錫等人,所以與陶淵明的苦況相比,當然大不相同。

白居易在67歲時,寫了一篇《醉吟先生傳》。這個醉吟先生,其實就是他自己。他在此傳中說,有個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貫、官職,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處有個池塘、竹竿、喬木、臺榭、舟橋等。他愛好喝酒、吟詩、彈琴,與酒徒、詩宇航局、琴侶一起遊樂。事實也的確如此,洛陽城內外的寺廟、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遊過。 每當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來家,先拂酒罈,次開詩筴,後捧絲竹。於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詩,一面操琴。旁邊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楊柳枝》,真是不亦樂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後才停止。白居易有時乘興到野外遊玩,車中放一琴一枕,車兩邊的竹竿懸兩隻酒壺,抱琴引酌,興盡而返。

又據《窮幽記》記載,白居易家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請賓客,有時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餘只空囊,裡面裝有美酒佳餚,隨船而行,要吃喝時,就拉起,吃喝完一隻再拉起一隻,直至吃喝完為止。 方杓《泊宅編》捲上則說:白樂天多樂詩,二千八百首之中,飲酒者八百首。他喝酒時,有時是獨酌。如在蘇州當刺史時,因公務繁忙,用酒來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來解除九天辛勞的。他說過,不要輕視一天的酒醉,這是為消除九天的疲勞。如果沒有九天的疲勞,怎麼能治好州裡的人民。如果沒有一天的酒醉,怎麼能娛樂自己的身心。他是用酒來進行勞逸結合的。

當然更多的是同朋友合飲。他在《同李十一醉憶元九》一詩中說;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當酒籌。在《贈元稹》一詩中說:花下鞍馬游,雪中杯酒歡。在《與夢得沽酒閑飲且約後期》一詩中說;共把十千沽一鬥,相看七十欠三年。在《同李十一醉憶元九》一詩中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見,白居易的酒癮,不在「鬥酒詩百篇」的詩仙李白之下。

白居易逝世之後,葬於龍門山。河南尹盧貞刻《醉吟先生傳》於石,立於墓側。傳說洛陽人和四方遊客,都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來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寬的土地上常是濕漉漉的,沒有乾燥的時候,足見他是得到後人愛戴的。

                                               

兼濟天下開挖龍門  安逝洛陽名傳千古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陽的履道裡第度過,與劉禹錫唱和,時常遊歷於龍門一帶。這段時間他寫了《池上篇》與《醉吟先生傳》自況。832年,他為元稹撰寫墓誌銘,元家送給白居易潤筆的六七十萬錢,白居易將全數佈施於洛陽香山寺。845年,白居易74歲,尚在履道裡第舉行「七老會」,與會者有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與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滿、李元爽,畫成「九老圖」。白居易晚年篤信佛教,號香山居士,為僧如滿之弟子。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閑適」的生活反應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公元844年,73歲的白居易出錢開挖龍門一帶阻礙舟行的石灘,事成後作詩《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並序》留念,詩中仍反映出他「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

唐武宗會昌六年八月十四日(公元846年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之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元朝詩人元好問評價他說:「并州未是風流域,五百年中一樂天。」在《論詩三十首》「一語天然萬古新」句下,元好問自註:「陶淵明,晉之白樂天。」

清乾隆皇帝敕編的《唐宋詩醇》對白居易的詩文與為人均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白居易「實具經世之才」,並認為官員應以白居易的詩「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作為座右銘。白居易的文集在日本也受到高度評價。平安時代的菅原道真寫漢詩,當時渤海國的人見道真的詩,認為與白居易的詩很像,這樣的評語令道真非常高興,他特別記載下來,引以為榮。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