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入康熙書房(組圖)
南書房為康熙帝創立,位於乾清宮庭院內
【看中國2014年01月15日訊】乾清宮庭院在清順治、康熙兩朝,實際上是當時中國的政治中心、國家權力重心。皇帝日常辦公、接見臣工、讀書學習、生活起居,皇子讀書和皇帝辦公廳——包括秘書處、機要處、侍衛處、研究室、智囊團等,都集中在這座庭院裡。
康熙書房就是南書房,在干清門到乾清宮這個相對獨立的乾清宮庭院裡,院的周圍有40間門廡環繞,四維(面)主要有四殿(昭仁殿、弘德殿、端凝殿和懋勤殿)、三房(南書房、上書房和敬事房)、兩處(奏事處、批本處)和一宮(乾清宮)等建築和機構,其中干清門裡西側,坐南朝北的一處就是南書房。
南書房的設立是康熙帝的一個創造,這是應軍事之需、行政之需、學問之需和情趣之需。說軍事之需,是因為當時正進行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軍報緊急而繁多,指示應迅速及時,皇帝身邊需要有軍政顧問和機要秘書。說行政之需,是因為康熙帝是勤政君主,三藩平定後,皇權集中,日理萬機,處理政務,也需要一個貼近的諮詢、秘書班子。說學問之需,是因為康熙帝酷愛讀書學習,經史子集,天文地理,算學音律,地方民情,隨時請教和探討,需要身邊有機要的師友。說情趣之需,是因為康熙帝喜歡書法、繪畫、詩詞、文玩,也需要人同趣相通,同好相逑。所以,南書房建立後,沒有因平定三藩之戰結束而結束,而是堅持下來,並制度化、規範化。
康熙帝設立南書房的最初動因是:其一,康熙帝身邊的太監、宮女,沒有文化或文化不高,不能同他研討經史,切磋書法;其二,各大臣都有職務,也不能隨時陪伴身邊,日侍左右;其三,他們住地離皇宮較遠,隨時咨商,很不方便,每日派員,輪流值班。其四,加強皇權,抑制旗權。所以要設南書房,這些隨侍左右的大臣應是:品德高尚,學藝專長,任事專職,住近宮廷。
南書房的名稱。「書房」是清入關前的舊名,「南」字是因書房在乾清宮南面,所以稱南書房,又稱南齋。雍正時在圓明園也設有南書房。最早正式入直南書房的官員為張英和高士奇。南書房官員稱南書房行走,但自大學士到侍郎等,都稱翰林,進出南書房,可走干清門。但進出門時都由內監或侍衛陪同,不可個人單獨進出,在書房門外的院裡也不能隨便走動。
南書房的官員,地位特殊,稱為「內廷」。「內廷」官員有哪些人呢?一是御前大臣,二是軍機大臣,三是南書房翰林,四是上書房師傅,五是內務府總管。就連內閣大學士、內閣官員都算外廷,而不算內廷。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內閣為外廷。內閣又為什麼算外廷?因為雍正朝從內閣分出軍機處,軍機大臣算內廷,大學士也就算外廷。南書房翰林與內廷官員進入內廷,從干清門出入。
南書房翰林,挨近皇帝,參與機要,容易得寵,升遷較快。但是,南書房翰林,也蠻辛苦的——官員雖以入直南書房為榮,但不知其苦:「咫尺天顏,垂手侍立,久之則氣血下注,十指欲腫。若派寫進呈書籍,則終日伏案而坐,兩腳不得屈伸。」有人說:「伺候時立得手痛,鈔錄時寫得腳痛。」皇帝到南書房的時候,值班的翰林們都要到門外站著迴避,「呼某人則入,不呼則候,帝去乃入也」。皇帝同每個人談話內容,都是兩人間的機密,外人不得聞知,更不能外傳。
南書房值班的翰林,文具由內務府辦理;飲食由御膳房供應。早餐在家裡吃——《履園叢話》記載:徐干學飯量大,每早入朝,吃實心饅頭五十,黃雀五十,雞子五十,酒十壺,可以竟日不飢。同朝張玉書古貌清(q),早餐只食山藥兩片,清水一杯,亦竟日不飢。大多南書房值班翰林,伙食標準有規定:「每餐每日肉菜半桌,稻米一倉升,茶葉一錢。」(《清宮述聞》)可以喝免費的茶水。夏天,從五月初一日開始,每天賜給冰塊,裝在大盤裡乘涼。時令鮮果,地方特產,時常供應,也受賞賜(如字畫、筆硯、眼鏡、魚類、鹿肉等)。
南書房也有趣聞:狀元於敏中初直南書房時,一日同僚談鋒正濃,於敏中微聞聲音,疾呼其同僚說:「老頭子來矣!」話音剛落,乾隆駕到。乾隆帝聽到說自己是「老頭子」,頗不高興,嚴厲詰問。翰林們很緊張,不知如何回應。這時,於敏中機靈地對答:「萬壽無疆曰老,首出庶物曰頭,父天母地曰子。」乾隆帝一聽,轉慍為喜。於敏中節節高升,很快升為尚書,後官至大學士。
康熙少年智擒鰲拜的故事,有的書說就發生在南書房。康熙帝召鰲拜到南書房進講經史。鰲拜遵旨進入,內侍以折一條腿的椅子請他坐,而以另一內侍站在椅子後。命賜茶,內侍先把茶碗用開水煮,使杯極熱,鰲拜一接,茶杯墜地。持椅子的內侍,乘勢一退,椅子歪斜,鰲拜倒地。鰲拜在國君面前,倒地、歪椅、摔杯、灑茶,實屬大大地不敬。康熙帝呼曰:「鰲拜大不敬!」布庫內侍,扑而擒之。但《嘯亭雜錄》和《歸田瑣記》記載,是鰲拜入見時,康熙帝召羽林士卒或布庫少年將他擒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