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證緊箍咒
【看中國2014年01月15日訊】2014年1月5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劉春梅發了一個朋友圈,"讀到100多頁,終於開始見到乾貨了"。
配發的圖片是幾張翻開的書頁,劃出了她看到的所謂"乾貨":馬克思並沒有直接提出黨報作為黨的喉舌這個概念,而最早直接提出黨報是"黨的耳目喉舌"的是劉少奇......
和劉春梅一樣,此時,全國的記者正在學習《新聞記者培訓教材2013》--25萬新聞採編人員又要重新考試了。
這是例行規定,五年一度,換領新版記者證。在此之前,記者們要參加一場崗位培訓,不少於18個學時,然後再通過一項閉卷考試,考試合格才能領證。
按照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要求,2013年10月10日起一直到12月底,對全國新聞採編人員展開培訓。2014年1月到2月,統一考試。為此,該局首次組織編寫了統一的培訓教材--《新聞記者培訓教材2013》,內容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倫理、新聞法規等6個專題。
(教材)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設的最新成果,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深刻內涵......具有很強的權威性、時代性、專業性。"中宣部副部長吳恆權強調了一番意識形態上的意義。
這場考試遂被媒體稱為"全國記者首次國考"。覆蓋面之廣,為近幾年罕見。
"考試不是目的"
作為教材的編者之一,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張志安在培訓講課時明確表示自己猶豫過要不要參加編寫,"部分記者可能會對國考教材反感"。
組織者並沒有給出任何條框,這讓張志安有機會融入了自己對教學的反思。他編寫的"新聞採編規範"選上去後,幾乎沒做修改。不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兩部分改動不少。
"讓各方儘可能的滿意,這個修改過程肯定是很難的",負責"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中國人民大學老師周俊說,網上的調侃讓他感到遺憾。。
在去深圳、東莞講課的時候,當地媒體還請張志安講了一下"虛假新聞"。在他看來,"虛假新聞層出不窮",已經成為近年來,網際網路環境下記者職業的普遍失範行為。
最嚴重的莫過於"陳永洲案"。2012年9月到2013年10月,《新快報》記者陳永洲發表了10篇有關中聯重科的批評性報導,因涉嫌造假,被長沙警方刑拘。
"如果陳永洲案成立的話,可以稱之為有償監督"。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報刊司新聞業務處處長農濤告訴《南都週刊》,新聞事業的發展,使得記者隊伍迅速擴展,違法類型也更加複雜。
根據"五年一次"的要求,2014年恰逢換領記者證。和2009年不同,這次增加培訓考試,農濤說,考試不是目的,只是為了"督促大家學習,提高業務水平"。
防偽技術直追人民幣
但事實上,這並不是中國記者們面對的第一次考試。從1990年,全國誕生首版統一的記者證後,為了取得這個不斷變換顏色、不斷增加防偽技術的身份證件,考試、年檢、資格證制度便隨之而來。
2003年記者證換領時,新聞出版總署開始提出各種要求,比如大專以上學歷,從事採編工作一年以上。並且增加了考試。
當時培訓的內容緊跟時代,包括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的"三個代表"思想、以及關於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指示。
"(2002年)是第一次組織全國統一的記者培訓和考試,時間跨度比較長",農濤告訴《南都週刊》,"記者證本身不是考取的,需要考的只是一個資格證"。考試合格後,由主管單位給記者頒發《新聞採編人員資格培訓合格證書》--這是領取記者證的前提。
同時引入的還有"年檢"。在時任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報刊處處長林江看來,"2003版新聞記者證最重要的變化,在於它與新聞出版總署記者證管理改革緊密聯繫在了一起"。改革的目的在於打擊假冒記者的詐騙活動,遏制新聞隊伍中的有償新聞、違規違紀行為。
"新聞記者有必要接受全社會的監督。"林江說。
囿於當時的技術條件,1990版、1998版記者證只是蓋個公章。到了2009年,記者證的防偽技術增加到了十多項,直追人民幣。
"光封皮我們就做了二三十個樣子",農濤2009年曾告訴《南方週末》,為了測試是否耐磨,他四個褲兜各揣一本證,揣了幾個月。按照比較極限的要求進行測試,"把記者證放在烤箱裡烤,在60度的高溫下烤了3個小時,沒有開膠......在冰箱裡用零下20度的溫度凍了十幾個小時,也沒什麼問題"。
農濤說,總署理解每個記者對記者證的獨特感情。2003版的記者證容易開膠,"很多記者說質量不太好,對我們來說,聽到這話就是心靈上的折磨。"
2014版的記者證最終方案還沒有確定,但農濤透露了一個細節,除了傳統的印刷防偽技術,新記者證還將增加二維碼,目的是方便群眾識別。
矛盾的權利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嚴格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資格制度。這幾年,新聞出版總署一再要求,新聞單位必須給採編人員辦理記者證。
"報社應該90%以上都是覆蓋的,但是期刊的覆蓋面相對小一些",農濤並不知道採編人員持有記者證的具體比例,不好評估源於各種原因:剛入職的記者通常有一定的實習期,沒法領證;部分人頻繁地換工作,記者證不得不上交給原單位。
還有一些情況讓人匪夷所思,有些新聞單位故意不給記者辦理記者證,"因為聘用的員工,連它自己都沒有信心,怕發了這個證件後,將來出什麼事情。他們有壓力"。
2013年,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吊銷了三家報社的出版許可證。其中一家不僅不給"記者"發工資,"記者"反倒要給報社交錢--用來辦理記者證。報社不管自己的"記者"做什麼,只要每年交錢就行。
2009年,修訂後的《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強化了對記者證的監管,要求建立不良從業人員檔案。"總署管理的重點,就是針對嚴重破壞行業基本規則的做法。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記者,因為對某個政府部門進行輿論監督,而導致被我們處罰"。
"我們有這種自信,有這種擔當。"農濤說。在2009年更新記者證時,"各級人民政府應為持證採訪的新聞工作者提供便利和必要保障",印在了記者證封底內頁上。有媒體評論,這是苦等幾十年,等來的"保障採訪權"。
只是,現實並不像規定這麼簡單,農濤也承認,"這個規定是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出臺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但只是當時總署的部門規章,法律層級比較低。"
"一些黨政機關的工作人員、管理體制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政府信息公開的要求,這是黨政機關需要逐步改善的。同時也需要我們記者在採訪中有更多的技巧。"農濤說,"記者證並不象徵著特殊的權利,只是一個身份證明,支持記者的採訪就是保護公民的權利"。
資料:
記者證的演變
1989年
新聞出版署頒布《關於重新核發記者證的通知》,開始發放首批全國通行記者證。從此,中國記者行當開始有了標準"身份證"。
1998年
新聞出版署決定換發新一批記者證,並由新聞出版署統一印製編號。該版記者證共發放50萬本,中央和地方媒體的證件設計有明顯顏色標識區分。此後,記者證要求5年更新一次。
2003年
新聞出版總署對記者證實施重大改革:1、對遵紀守法、學歷(大專以上)、從業資格(或國務院有關部門認定、編製內、經新聞機構正式聘用、從事採編工作一年以上)有明確規定;2、記者證定名為"新聞記者證",取消特約記者證;3、更新樣式設計,封面增添國徽;4、增設年檢制度。這一版記者證共發放16萬本。
2009年
此次與2003版並無太大變化,無非外觀設計及防偽技術升級。但2008年國務院印發三定方案,將廣電新聞單位記者證的監製管理劃入新聞出版總署,因此2009版記者證還囊括了廣電系統,共發行24萬本。
2014年
按照5年之規,今年又到換發記者證之時。在早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於開展新聞採編人員崗位培訓的通知》,決定在2014年統一換發新版新聞記者證之前,對全國新聞單位的採編人員開展崗位培訓和考核。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