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耕地比原先多出了2億畝:真的還是假的?(圖)
中國的土地調查:耕地比13年前還多出了2億畝!(看中國配圖)
【看中國2014年01月08日訊】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國耕地比原數據多出2億畝,本是「喜大普奔」的消息,卻引來無數人的質疑。
嚴峻的現實擺在每一個人眼前,我們的耕地是越來越少了。肥力好的良田很多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被佔用,常識告訴我們,越是城市近郊的土地就越有肥力,因為從古至今一直以來基本上都是城郊耕地來確保證城市的糧食供給。如今我們的耕地怎麼可能越佔越多了,而且多得相當明顯,反而多出10%來,這明顯不符合常識啊,第一次土地調查結束是1997年,說是18億畝耕地。第二次土地調查是截止2009年底,13年間正是中國房地產野蠻成長的階段。試問中國城市的體量是不是呈幾何級增大?無論是工業用地還是商住用地,都是越鋪越大的節奏。
質疑早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估計國土部官員早前應該就商定好了應對預案。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世元強調數據「真實可靠」,言之鑿鑿地談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三個「首次」:首次採用統一的土地利用分類國家標準;首次採用政府統一組織、地方實地調查、國家掌控質量的組織模式;首次採用覆蓋全國遙感影像的調查底圖,實現了圖、數、實地一致,做到了全面、真實、準確。
簡而言之,就是泛泛的「三有」:一是有國家標準;二是有政府組織,三是有技術支持,這些都是大路貨的套話而已,想必大家也聽得多了,知道是敷衍民間質疑的論調。其實,問題就在王世元拋出的「三有」上,恰恰反映耕地實際上並沒有多出來,即使真的多出來了,也只是僅數據層面上的,實際意義無多,屬於「官方定制」的結果:一是統計方法上做了些「手腳」,對標準作了修正,因此耕地數量不排除有注水之可能;二是在統計技術上,用了「先進」的方法,做到了應統盡統,甚至大包大攬,通過遙感技術來測量,不排除把乾涸湖泊、荒灘、鹽鹼地「遙感」成耕地了。
據說,第二次土地調查耕地的數據剛開始不止多出2億畝的,這個2億畝還是打了八折後的,這說明耕地數量就是數字遊戲而已,看你怎麼制定標準了。
20億畝耕地!若仍然守18億畝紅線,意味著可以有2億畝耕地可以置換、開發?這是不是一個建設用地開綠燈的信號?許多經濟觀察者早已聞風而動了,認為這給新一輪城鎮化留出充足的土地使用空間,是深化城鎮化的「利好」消息。其實,真的多出2億畝,也沒有必要感到興奮,看看我們現在空氣,十面霾伏;再看看我現在的水資源,毒水圍城,中國已經不大適合再進行鋪大餅地造城了,而應該轉變一下發展方式了,盡量退耕還林、還草、還濕、還海……還可以實施休耕,讓我們的山河歇一歇,讓我們的土地喘口氣,為我們的未來一代兩代三代留一點家底吧。如果再無節制地佔地造城,可能會造出更多的孽來!
筆者是一直關注三農問題的觀察者,我質疑的重點並不是多出來的2億畝,而是擔心多出2億畝之後會帶來的地方政府的「轉地狂歡」,讓更多的耕地轉為建設用地。現實就是現實,無須迴避,我們的耕地真的越來越少。而耕地,又事關我們每一個人吃飯的根本。「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們有底氣,就是有能養活自己的糧食。確保糧食安全,不能單單看耕地的數量,更要看耕地的產量和作物的質量。可以說,數量、產量和質量是三位一體的,如果有數量而沒產量,那麼再多的耕地也增產有限;如果有產量卻沒有質量,那麼再多的糧食也無法食用,比如鎘超標大米。
正是基於對農業的關注,筆者認為保護耕地,必須處理好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耕地的佔補平衡:按《土地管理法》規定,非農建設經批准佔用耕地要按照「佔多少,補多少」的原則,補充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但是在我們實際操作中,這種耕地佔補平衡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城市建設佔用了大量良田,然後又潦草地開闢一片瘠田作為補差,耕地數量的紅線可能保住了,但丟失的卻是耕地的產量,甚至可能因為無人耕種,直接撂荒在那裡,根本沒有產量了。
第二種情況是耕地的區域損益:東南沿海地區的良田都可以一年三熟的,而且季季高產,而中西部瘠田一年一熟,產量又是很低。如果我們保護耕地,保住和做大了中西部瘠田的數量,卻佔用和丟失東南部肥田的數量,這樣的話,即使耕地從數據上呈現「增長」之勢,那麼保住耕地紅線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其實,這種情況已經非常嚴峻的了,東南部僅東南沿海5省就減少了水田1798萬畝,相當於減掉了福建省全省的水田面積。
第三種情況是耕地的污染程度:與城市建設用地侵佔的同時,更為嚴峻的是,工業污染排放,直接造成了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污染,從而導致耕地的污染。此次土地調查稱中重度污染耕地,約5000萬畝,需每年投入幾百億治理。這種污染是極其恐怖的,種出來的東西無論是糧食果蔬最終都會進入人的身體,比如之前的廣東查出的毒大米就是耕地鎘超標導致的,這些糧食根本不適合人類食用,既然無法食用,那麼這種耕地有還不如無。
第四種情況是耕地的撂荒程度:近幾年來,由此城鄉收入進一步拉大,在廣大農村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農村,由於農村的「空心化」,耕地拋荒現象已成逐年蔓延之勢,大面積全年拋荒、雜草叢生的現象隨處可見,只種一季中稻的隱形拋荒現象已成常態,有些人索性種上有經濟價值的樹木,「雙季稻」已逐漸成為了人們記憶中的名詞。
以上四種情況,存在已久,城市侵佔一部分,工業污染一部分,農民撂荒一部分,已經敲響了糧食安全的警鐘。這麼嚴峻的現實情況,如果只看比耕地紅線多出了2億畝,就認為城市化或城鎮化有了用地迴旋餘地,便想搞城市化大躍進,那不僅要威脅到糧食安全了,而且更將危及國家經濟乃至民眾的生存安全。
多出了2億畝,多的僅是數據。切不能忘了紅線,齊刷刷地等著開建設用地的綠燈,掀起新一輪的圈地高潮!
(原標題:多出了2億畝,多的僅是數據)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