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錢荒」,為何銀行一點也不「心慌」?
【看中國2013年12月27日訊】中國人民銀行20日晚在其官方微博表示,針對年末貨幣市場出現的新變化,央行已連續三天通過SLO累計向市場注入超過3000億元流動性,目前銀行體系超額備付已逾1.5萬億元,為歷史同期相對較高水平。同時,提示主要商業銀行合理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提升流動性管理的科學性和前瞻性。
不管銀行是否承認,也不管是不是季節性因素造成的,「錢荒」都是不爭的事實。不然,央行也不需要如此快速地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問題在於,這樣的解決方式,能否改變動輒就出現「錢荒」的被動局面呢?如果美國QE退出,國際資金向歐美發達國家轉移,「錢荒」問題會不會變得更加突出、更加嚴重呢?到時候又將如何應對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錢荒」問題上,出現了兩種十分奇怪的現象。一是09年以後超發的貨幣並沒有完全得到消化、廣義貨幣M2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貨幣發行國。相反,經濟總量仍然比美國低得多,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會出現「錢荒」這樣的現象呢?超發的貨幣都到哪裡去了呢?二是面對「錢荒」,銀行卻沒有一點「心慌」的感覺。要知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也曾出現過「錢荒」,那時候的銀行,是非常緊張、非常害怕的。而今天的銀行,卻一個個鎮定自若,沒有一點緊張的跡象。相反,央行卻緊張無比,迅速作出了注入資金的舉動。
我不知道,央行到底緊張什麼,為什麼要給商業銀行注入資金。殊不知,按照目前這樣的操作思路,注入的資金越多,發生「錢荒」的概率也會更大。因為,銀行已經根本不在乎「錢荒」這樣的問題,也不會考慮如何去預防「錢荒」的出現。在他們眼裡,發生「錢荒」,自然有人去解決。他們要做的,就是多放資金、多拿效益、多拿報酬。
毫不客氣地說,如果央行不去對造成「錢荒」的原因作深刻的分析與研究,而只會釋放流動性、注入資金,那麼,「錢荒」將成為一種常態,變成影響經濟金融協調發展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錢荒」的連續發生呢?筆者認為,關鍵在於銀行的信貸體製出現了十分嚴重的問題,而相關職能部門有沒有下決心對這樣的體制進行改革與調整,從而使「錢荒」的隱患越來越多、發生「錢荒」的概率越來越大。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銀行普遍存在的無計畫、無目標、「前松後緊」現象。直白地說,就是有錢了濫發貸款、好日子先過,沒錢了就亂收貸款、鬧「錢荒」、搞「逼宮」。
我不知道,有關方面是否清楚,銀行在年初和年末、季初和季末、月初和月末之間,信貸資金投放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是不是年初、季初、月初都會大肆放貸,而到年末、季末、月末發放貸款的速度就明顯放緩。特別是委末和年末,甚至會出現抓緊收貸的現象。
可是,對企業來說,雖然生產也有季節性,但是,從總體上講,還是應當相對穩定。即便是淡季,也不一定需要的資金就少。相反,庫存積壓等對資金的需求還會增加。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銀行始終堅持好日子先過的經營方式,企業又怎麼能夠應對市場的需要呢?銀行又怎麼可能不出現「錢荒」呢?
而造成「錢荒」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長期存在、特別是近幾年來更加突出的只講規模擴張、不顧結構優化的信貸資金投放體制。
眾所周知,金融危機爆發以後,在4萬億政策的刺激下,幾乎所有的銀行,都出現了規模快速擴張的現象。尤其是幾大國有商業銀行,本應帶頭優化信貸結構,但是,也與其他銀行一樣只顧規模擴張,而不顧結構優化,一定程度上,比其他銀行更加重規模而不重結構。結果,造成信貸結構的嚴重失衡,投向房地產、政府融資平臺以及產能過剩行業的資金數量過大、規模過多,以至於實體經濟根本得不到資金的支持。
令人可笑的是,面對銀行這種只顧規模、不顧結構的行為,央行和監管部門理應用市場化手段遏制銀行的這種不理智、不科學行為,迫使銀行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並杜絕「錢荒」隱患。遺憾的是,卻頻繁通過補充流動性和注入資金的方式,抱薪救火、揚湯止沸,從而使銀行的信貸結構更加惡化。
尤其需要引起重視的是,面對政府融資平臺、開發商已經大量佔用信貸資金、特別是政府融資平臺,已經讓地方政府債務纏身的情況下,銀行仍在源源不斷地向政府融資平臺、開發企業提供信貸資金支持,甚至讓一些地方的信貸資金大量流向地下金融。那麼,「錢荒」還如何消除呢?
而由上述兩方面原因帶來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銀行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大大下降。因為,有央行做後臺,銀行完全可以不考慮「錢荒」的問題,可以無休止地擴大信貸規模,並在信貸規模快速擴張中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時,因為信貸資金結構嚴重不合理使實體經濟普遍面臨資金供求不足的矛盾,銀行又可以通過各種不規範行為從實體企業身上刮皮,增加實體企業的融資負擔。不僅如此,還可以收取各種不合理的費用等。
這也進一步釋放出一種信號,只要出現「錢荒」,銀行就可以通過停止或減少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迫使央行就範,給銀行釋放流動性和注入資金,而銀行則繼續將資金向政府融資平臺和開發商等轉移。這就為什麼2010年中央已經明確要求控制對政府融資平臺的貸款,但地方政府負債卻繼續快速上漲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也正因為如此,如果央行繼續以目前這樣的方式緩解「錢荒」矛盾,而不從根本上解決造成「錢荒」的深層次問題。那麼,「錢荒」對中國來說,將是一個常態化問題。而常態化的結果,就是金融風險不斷積聚,信貸資金使用效率不斷下降,最終導致社會資源的配置越來越不合理。
於是,我們不得不提出這樣的問題,銀行何時才能破產呢?央行何時才能不被商業銀行綁架呢?實體經濟何時才能銀行關注的重點呢?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明年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但是,像目前這樣的管理思路,穩健的貨幣政策如何才能實現呢?「錢荒」能不能在穩健的貨幣政策下消失呢?顯然,央行沒有對這一問題進行過認真的思考。只要央行繼續被商業銀行綁架,「錢荒」就不可能消失,實體經濟也不可能得到銀行的重點支持。
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加快金融改革步伐,讓銀行也能破產,迫在眉睫。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