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開卷有益(圖)

 2013-11-19 13: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11月19日訊】開卷有益。源於《澠水燕談錄》:宋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說的是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命文臣李防等人編寫一部規模宏大的分類百科全書——《太平總類》。這部書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對於這麼一部巨著,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遂更名為《太平御覽》。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巨著時,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麼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麼一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去勸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勞神。可是,宋太宗卻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並不覺得勞神。」於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誤了,他也要抽空補上,並常常對左右的人說:「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後來,「開卷有益」便成了成語,形容只要打開書本讀書,總會有益處。

開卷有益,就有益於健康而言,我國古代醫學家早就認識到這一點,最早的醫書《內經》中就有「聚精會神是養生大法」之說,讀書可以使人聚精會神,知識增加可以抑制一定程度的精神老化。明人吳略微曾說:「多讀書則氣清,氣清則神正,神正則吉祥出焉;讀書少則身暇,身暇則邪間,邪間則過惡作焉,優惠及之。」(《家誡要言》)明代御醫龔廷賢則進一步指出:「讀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壽世保元·延年良屆》) 宋代文學家陸游《枕上作》一詩的頷聯:「愁得酒厄如敵國;病須書卷作良醫。」講的是愁煩時雖不能用酒消愁,可生病時則須書卷作良醫。讀書不但可以啟智、醫愚,而且還是治病的一種輔助療法。春秋的魯國,一位名叫閔子騫的人,因名利不遂,憂慮成疾,後來讀孔子書,開了心竅,正確對待自己的志向,病就好了。《三國演義》有「讀書祛頭風」的描述,說的是「曹操讀了陳琳‘討曹檄文’,驚出一身冷汗,久受折磨之頭風霍然而愈。」清·熊伯龍《胎谷堂詩文集》中曰:「憂愁非書不釋,憤怒非書不解,精神非書不振。」從古至今,不少人都有這樣的體驗。

為什麼讀書能祛病延年呢?第一,讀書能使人移情、擺脫不良情緒困擾,化解積鬱、寬暢胸懷,促進身心兩健。第二,讀書有利於櫻腦肪衰。英國散文家斯蒂爾有言:讀書之於心靈猶如體育之於身體。其實,讀書是一種心理運動,讀書、詠誦,不僅視覺器官和口腔要運動,思緒也要隨著書中的情節、感信、哲理、節奏、音韻而起伏變化。還要心腦不停地思索,從中獲得啟迪。現代醫學認為,在這個過程中,讀書就好像服用「超級維生素」,可以使大腦、性格甚至身體重新充滿活力。可以使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達到相對平衡,血液循環加速,體內新陳代謝加快。能促進有益的激素和活性物質的分泌,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神經生理學家指出;「腦子用得越少,越易老化。」第三,好的書籍、詩文,因其優美的描寫,生動的情節,風趣的文字和敘事論理的邏輯,對讀者的精神產生微妙的影響,能夠增加生活情趣,調達情志,淡化郁情,平衡人體的陰陽氣血。如果朗讀,還有擴大肺活量的效果。

據世界衛生組織監測中心調查,肝炎、糖尿病、腦血管病等常見病的死亡率與思考文化程度呈負相關關係,文化程度越高,得病後的死亡率越低,長壽的可能性越大。國外醫學界有人做過研究,他們挑選了16世紀以來歐美偉人400名,看看哪些人的壽命最長,結果是讀書人居首,平均壽命達79歲。又有人利用電子計算機對600多名老年痴呆症患者進行學歷分析,發現其中99%未上完中學,受過高等教育的僅有2人。正反兩方面的研究成果都證明;讀書對人的身心健康影響很大。

来源:北京晚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