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數據不可信是中國的硬傷

【看中國2013年10月31日訊】近幾年來,人們一直在質疑中國的經濟數據不可信。10月24日,又有一個經濟數據是否可信引起輿論的關注。當天,中國官方公布了一份中國經濟數據──匯豐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該指數小幅上升,顯示10月份商業信心正在改善。

不過,「中國褐皮書國際」之前對國內2000家公司的調查顯示,該指數的狀況沒有官方公布的那麼樂觀。

該機構的報告認為,問題不僅在於對數據的過多操控或是統計方法的不準確,即便數據從技術角度看是正確的,它的呈現方式也具有誤導性。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又一次遭遇了溫和的增長放緩,而非官方數據顯示的那樣強勁復甦。國內製造業和房地產業收入增長放緩,同時採礦和交通運輸增速出現下滑。

同樣遭到人們質疑的還有國內失業率數據。10月25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066萬人,三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4%。這印證了一個基本事實,國內失業率幾十年來一直都保持在4%——不管國內外經濟形勢好與不好。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官方公布的失業率為4%。該數字只在2009年春季出現過短暫攀升。但2008年國內首個經濟刺激計畫又將它再度壓低。壓低至多少?當然是4%。但失業率幾十年來的「超穩定」絕非僅是一個謊言。這與數據的統計方式有關——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是否失業並未在統計數據中反映出來。

其實,人們質疑中國經濟數據不可信,不只是在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以及失業率方面,還有通脹、工業增加值、能耗和外貿出口等方面,許多數據似乎都與看到的情況不太相符,如果參照其它指標,有些數據甚至難以站得住腳。 

例如,2012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核算出的GDP相加總量達到了57.69萬億元,比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19日公布的2012年核算的國內生產總值51.93萬億元高出5.76萬億元,相當於多出一個廣東省的經濟總量。

這種現象已經持續多年。中央與地方政府的GDP數據出現巨大差異的原因,無外乎是地方GDP「虛增」所致,這除了統計口徑和技術原因外,更與一些地方官員的政績觀有著直接的關係。這些數據經過了怎樣的調整?由誰動手調整?問題的答案就如同真實數據本身一樣,都是秘密。

今年6月,國家統計局披露廣東中山市橫欄鎮的工業總產值數據造假案,道出了個中原委。當月14日,該局官網發布的一則公告稱,橫欄鎮嚴重誇大工業總產值統計數據,2012年全鎮的工業產值實際為人民幣22.2億元,但該鎮給出的統計數據為85.1億元,幾乎相當於真實水平的4倍。

確切地說,當經濟運行良好的時候,經濟數據靠不靠譜並不重要。但當官方開始評估經濟蕭條還會持續多久、預測國內經濟是否會硬著落的時候,數據的問題就變得敏感起來了,而且會直接影響到政府高層的決策。因為在經濟數據失真的基礎上做出的決策,就形同於盲人騎瞎馬,而相關部門據此制定的政策措施不但很難「對症下藥」,其後果將不堪設想。

然而,對經濟數據「灌水」的「貓膩」已是一個體制性、系統性的公開秘密。有關經濟統計數據的話題,除了枯燥無味的數據及方法論,剩下的便常常演變為半信半疑、質疑甚至嘲諷。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自身的利益還會利用公眾對統計數據的不信任心理,拋出一些可能更不可信的統計數據,從而進一步混淆公眾視聽。

經濟數據不可信是中國的一個硬傷。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大多數國家一樣,政府高層需要掌握有關國內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可靠數據,如果經濟數據不可信,或許會造成高層的決策失誤。

但要想讓數據真實可信,政府高層就要從源頭上抓起,要對干擾統計數據的行為持零容忍態度,對偽造經濟數據的行為予以依法處罰,不留情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邱林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