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葡萄酒與中國古代文化(圖)

 2013-10-16 15:4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10月15日訊】葡萄酒是舶來品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它在我們中國文化中卻佔有一席之地,從張騫出使西域開始,葡萄酒就一直出現在史書、詩詞、文學作品中。就讓我們沐著唐風宋雨,來領略葡萄酒與中國文化交融吧。

司馬遷在《史記》中首次記載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館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這一史料充分說明我國在西漢時期,已從鄰國學習並掌握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釀酒技術。

唐朝時,葡萄酒已頗具影響力,她的芳名屢屢出現在詩句中,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王翰的《涼州詞》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裡的葡萄美酒指的就是紅酒,因為酒紅如血,方可配得上夜光杯。據《十洲記》:「周穆王時西胡獻夜光常滿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鮮艷如血的葡萄酒,滿注於白玉夜光杯中,色澤艷麗,形象華貴。

宋代葡萄酒發展陷入低潮,到了南宋,小朝庭偏安一隅,葡萄酒因為太原等葡萄產區已經淪陷,顯得稀缺且名貴,這可從陸游的《夜寒與客燒乾柴取暖戲作》中反映出來:「稿竹乾薪隔歲求,正虞雪夜客相投。如傾瀲瀲蒲萄酒,似擁重重貂鼠裘。」詩中把喝葡萄酒與穿貂鼠裘相提並論,表明瞭當時葡萄酒的名貴。

元朝是我國古代葡萄酒業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時期。當時的葡萄酒文化逐漸融入文化藝術各個領域,在元散曲中就有體現:元散曲家張可久在《山坡羊·春日》中寫道:「芙蓉春帳,葡萄新釀,一聲金縷樽前唱。錦生香,翠成行,醒來猶問春無恙,花邊醉來能幾場。」可謂是曲風清麗秀美之佳作。

清朝時葡萄酒不僅是王公貴族的飲品,在一般社交場合也都飲用,這些都可以從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反映出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所作的《赴淮舟行雜詩之六·相忘》寫道:「短日千帆急,湖河簸浪高。綠煙飛蛺蝶,金斗泛葡萄。」

據說,康熙是一住熱衷於飲用葡萄酒的皇帝。這是在一次他得了重病瘧疾之後,幾位西洋傳教士向皇帝建議,為了恢復健康,最好每天喝一杯紅葡萄酒,皇帝保持這個喝紅葡萄酒的習慣一直到去世。康熙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當朝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皇帝把「上品葡萄酒」比作「人乳」,因此他養成了經常飲用葡萄酒的習慣。

1714年,在發生著名的「禮儀之爭」之後,除了耶穌會以外,其他的傳教士都被趕出中國,造成葡萄酒短缺,康熙特命人們在全國四處尋找葡萄酒。

根據上海學者李天綱研究考證,最早向康熙敬獻葡萄酒的是法國耶穌會的傳教士們,其中LOUISLECOMTE(中文名字李明)是來自波爾多地區,因此可以推斷向皇帝敬獻的葡萄酒中有波爾多葡萄酒。

品紅酒與品詩詞的意境相似,需要一顆平靜如水的心,旖旎春光,把酒談詩,穿梭於悠悠歷史的無限長河中,該是何等的愜意!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