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金融已嚴重抑制中國經濟

 2013-10-10 12:5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10月10日訊】金融是一把雙刃劍,既能讓一個國家從貿易大國升級為財富強國,也能讓一個富國迅速走向衰落。

由於銀行業壟斷的歷史原因,企業的直接融資成本越來越高,導致很多原本用於企業擴大再生產或者技術研發的資本,不斷被金融壟斷部門及「地下錢莊」侵蝕。金融已經嚴重抑制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受國民儲蓄熱情不減和民間利率持續高企的影響,中國銀行業利潤不斷攀升,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銀行業淨利潤總計為1.23萬億元,同比增長19%,遠超過同期工業企業利潤5.3%的增速,無怪乎來自各行各業的上市公司都想一哄而上設立自己的銀行。

誠然,歷史上當一國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往往會經歷從貿易和工業優勢向金融優勢轉化的過程。但是,強國興衰的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金融是一把雙刃劍,既能讓一個國家從貿易大國升級為財富強國,也能讓一個富國迅速走向衰落。

歷史上金融過度發育而壓跨產業的最典型例子是西班牙。隨著波托西銀礦1545年被發現,以及在秘魯卡豐利卡發現水銀礦,世界白銀的年產量從1521—1544年的290萬盎司,增加到隨後15年的1000萬盎司,並在17世紀前20年增加為1360萬盎司。由於白銀大量流入,使「西班牙的農民放下犁耙,商人擺出貴族的姿態」,基本的農業、加工業、商業優勢都開始因為金融的悠閑得利而變得更加不受重視。

不僅如此,白銀的增加還導致西班牙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工資和物價同步上漲,甚至工資上漲的速度超過了物價上漲的速度。普遍的通貨膨脹使得食品價格從1500年到1630年上漲4倍,工業品價格上升2倍,農業、製造業和貿易進一步受到擠壓。

銀行家和食利者很少向國內工業貸款,而是較多向外貿行業貸款,或者較多地向布魯日、里昂、倫敦的王公貴族和國王貸款。如果對外國王公貴族的貸款超過了他們實際的收入,則可能面臨著債務人無法履行債務。

保羅-肯尼迪把西班牙的海外貴金屬增加所帶來的財富效應比喻為「澆在屋頂上的雨水」,隨即就流走了——事實上建立在國外來源基礎上的財富增加大部分都變成金融產業或直接變成金融資產,一旦海外貸款難以收回,整個國家的經濟和財富總量必然受到嚴重衰落。大約在1620年左右,西班牙逐漸開始其衰退的歷史。

英國的案例則更為典型。工業革命之後的英國在引領世界貿易發展方向的同時,開始更多地向世界各地投資和貸款,並且確立了英鎊黃金標準的國際貨幣體系,奠定了英國的全球金融霸權的地位。

當荷蘭處於強盛時代時,英國被迫用白銀與荷蘭進行貿易。但是當英國處於強盛時代,英國則用英鎊同俄羅斯以及其他國家建立貿易聯繫。即便是德國在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銀行以後,仍然必須從倫敦市場購買英鎊以及其他外匯。

19世紀巴黎曾是倫敦的競爭對手,但是由於1870年法蘭西銀行在法普戰爭期間中止黃金的兌換權,英格蘭銀行卻一直在歐洲其他中央銀行的協助下,維持著黃金兌換標準,因此無論是德國還是俄羅斯、美國,那時候想進行國際支付都必須用黃金購買英鎊。

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後,英國的巴林兄弟銀行為法國政府向同盟國賠償7億法郎提供資金。從那時起,英國的對外借貸就開始了。19世紀20年代,拉美殖民地擺脫西班牙和葡萄牙獨立,南美國家的政府開始更多地從倫敦得到貸款。1904—1913年,很多外國證券市場上的價格暴跌,把將近英國一半的存款和5%的國民收入吸引到國外。英國資本大量流向歐洲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區,主要是流向英聯邦國家。

作為全球金融資源的中心,英國與當初的西班牙相同的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更加關注金融和資產的買賣;與西班牙不同的是,英國的工業仍舊保持著增長。

儘管如此,英國海外投資的增長速度還是常常超過了本土投資增速。此外,因為金融資本市場的發展,金融資產的買賣也變得越來越有影響力。而商品、服務以及按部就班地享受逐期投資收益,卻成為影響財富變化的次要方式。這就使英國本土的競爭優勢逐漸弱化。

到1914年,英國擁有195億美元左右的海外投資,約佔當時世界對外投資的43%。這些資產雖然能夠向英國貢獻可觀的財富增值,但是卻隨時可能脫離英國的控制。

顯然,如果英國能夠一直佔領它所培育起來的殖民地,能夠一直控制其海外投資並保證財富流回英倫三島,那麼英國就可以一直以其擁有的金融資產享受高額回報,不會衰落。然而隨著美國的獨立對英國在加拿大、南美洲利益的衝擊,俄國的擴張對其在中亞、南亞利益的衝擊,英國在清帝國的利益受到其他列強的挑戰,越來越多的海外資產不再為英國本土貢獻財富——也許這時候英國人才感受到還是基於本土競爭力的工商服務業對於國家財富的意義更加可靠,然而英國經濟畢竟開始衰落了,而它的海外投資卻成就了其他國家的富足。

從上述兩國的歷史中可以發現,從貿易和工業優勢向金融優勢的轉變過程幾乎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但是從貿易或工業優勢向金融優勢的轉變帶給不同國家的財富影響卻有較大的不同。

對於西班牙而言,直接從海外金銀而來的金融優勢幾乎沒有培育出任何產業優勢。同時以貿易和戰爭貸款為主的海外金融資產,無論是金融資產的流入和金融資產的流出,實在就像澆在屋頂上的雨水。

英國的金融優勢極大地支持了該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主導地位。但是在形成絕對金融優勢以後,倫敦並不能夠成為國際資本聚集的中心,而是成為資本輸出的中心。這種資本輸出在有政治和貿易優勢保證的前提下,是有利於本國財富積累的。但是一旦政治和軍事方面受到打擊,在全球範圍內的利益不斷受到其他列強的挑戰,以海外投資為主的金融優勢就反而成為財富損失的渠道。在貿易比較優勢地位喪失後,勉強維持黃金與英鎊的固定兌換比例,也讓英國付出巨大的財富代價。

與上述國家不同的是,美國的金融優勢地位到目前為止始終與其政治影響力保持同步擴張。美國不僅僅是利用這種金融優勢賺取國際貨幣發行稅、推動本國的貿易、推動本國的跨國投資,而且將紐約變成全球金融資源的聚集中心,將全球過多的儲蓄都吸引到美國為己所用。因此美國的傳統產業雖然由於人力資本的上升而呈現衰落趨勢,但是金融優勢一直是美國產業和技術的堅強後盾,以及該國聚斂全球財富的手段。

歷史表明,金融業超出產業發展階段以後的過度興盛容易把經濟的重心由產品交易逐漸轉向資產交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於財富而非產品和服務,野心勃勃的商人和實業家也逐漸從風險承擔者發展成為食利者,更多地使用資本和儲蓄收入進行消費,總的國民儲蓄不再增加。從財富結構上則體現為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結果,投資和消費的活力、企業創新的活力都會在金融的過度興盛中逐漸減退,最終導致財富創造的重心轉移。

筆者將此現象總結為「金融,是天使,也是魔鬼」。近期中國刮起的這股各行業上市公司設立銀行的風潮,正是在實體經濟投資回報日趨下降,民間利率不斷攀升的背景下爆發的。

總之,金融業的過多資源配置既能夠提高財富的效率,也能夠削弱本國實業領域的長期競爭力。如果金融擴張帶來的財富增長速度,趕不上本國實業領域的財富增長速度,不能對產業和技術進步形成支持,那麼金融優勢就會成為喪失財富創造力,導致國家衰退的原因。

對於今天的中國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來說,由於銀行業壟斷的歷史原因,企業的直接融資成本越來越高,導致很多原本用於企業擴大再生產或者技術研發的資本,不斷被金融壟斷部門及「地下錢莊」侵蝕。金融已經嚴重抑制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如何降低金融抑制,也新供給主義經濟學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也是新一屆政府必須要盡快面對的問題。

来源:BWCHINESE中文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