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委員會人員調整內幕
【看中國2013年10月01日訊】中國央行由15人組成的貨幣政策委員會近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人員調整,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委員名單更迭。
中國的貨幣政策委員會,該如何來定義它呢?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條例》,貨幣政策委員會是中國人民銀行制定貨幣政策的諮詢議事機構,成立於1997年7月。貨幣政策委員會對於成員的選擇有著非常嚴格的標準,除金融專家外,還包括國務院副秘書長、央行行長、副行長、發改委副主任、財政部副部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證監會主席、保監會主席等等。這些成員與金融專家委員不同,沒有固定的任期,經常會一直擔任委員,直至他們不再擔任相關政府部門的職位為止。就像這次,人員結構調整主要也是基於後半部分國家高層的人員構成變動。
從以上定義來看,貨幣政策委員會有點相當於決定中國貨幣政策方向的智庫和幕僚機構。這就不可避免的要將被拿出來與美國美聯儲的FOMC投票機構——也就是聯邦市場公開委員會。
不過,這兩者的性質還是區別很大的。
名義上說,美聯儲是獨立於政府的機構。雖然現在對這種獨立性多有指責,但不管怎樣質疑,美國的貨幣政策決策權還是牢牢掌握在美聯儲的「聯邦市場公開委員會」(FOMC)手中。中國的情形就跟美國太不一樣,定義上都說了,中國的貨幣政策委員會只是個「議事諮詢機構」。其實就是說,它更像個顧問,真正拍板的是國務院
另外,從機構爭論的要點還是相關人員的處事風格來說,也是完全不同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美聯儲高官,無論是否擔任FOMC投票權成員都很喜歡在公眾場合表達對美聯儲政策的看法,提出個人建議。他們可以算高調的活躍份子。而與此相比,中國的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很少在公開場合表態,他們的政策傾向相對並不那麼明朗。
關鍵的是,這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委員會內部就不存在政策傾向的細微區別。實際上,中國的貨幣政策委員會內部也可以簡單地劃分為鴿派和鷹派。只是與FOMC不同,後者爭執焦點在於權衡就業數據也就是經濟增長與通脹之間的關係。而中國的貨幣政策委員會則略有區別。
中國的「鴿派」是指傾向推行寬鬆的貨幣政策,認為防止通脹風險的重要性不及刺激增長。所以中國的「鴿派」則指這位委員在利率自由化和匯率政策改革方面持保守態度。
「鷹派」則是傾向貨幣緊縮,認為通脹的風險比刺激增長更重要,不能為了刺激增長就讓通脹的風險居於次要地位。所以中國的「鷹派」支持利率自由化和匯率政策改革。
業界一直有個說法,比如以上屆領導班子國務院高層的立場來看,當時我國的溫家寶總理和王岐山副總理,還有當時的專家委員陳雨露可以算作鴿派,鷹派肯定偏少,比如當時的周其仁或者這一屆的錢穎一,都可以算作是鷹派吧。
從以上這幾點的區別來看,尤其是第一點,中國貨幣政策委員會的地位值得思考。
從當前的國際發展趨勢來看,貨幣政策委員會的存在是符合國際規律的——現有的資料表明,全世界88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中,有79個中央銀行是由貨幣政策委員會或類似的機構來制定貨幣政策。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貨幣政策委員會制度不存在瑕疵。
從人員構成和分布情況看,我國的委員們絕大部分來自於北京,並且金融部門佔據了絕對主導。相比之中國的部門建設,美聯儲FOMC的成員中,有固定比例來自地方的州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而之前在委員人數11人的時代,還存在官方色彩過重的局面——當時非官方經濟學家僅有一人,目前是三人。當前這種局面有所改觀。
另外一個問題是,貨幣政策委員會制度在官員比例過大的情況下,難以真正與高層形成差別化——這種情況下其幕僚結構的意義就會相應被降低。
比如目前的貨幣政策議案採取一人一票,而按照規定,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提出的貨幣政策議案,經出席會議的三分之二以上委員表決通過,形成貨幣政策委員會建議書——這樣的情況下議案必然帶有極強的官方色彩和政府意志,僅僅是原中央銀行理事會的翻版。
這樣就與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理事會考慮各階層的代表性有別,與日本銀行政策委員會排除財政部、經濟企劃廳代表的表決權,以及1994年法蘭西銀行改革時排除現任政府官員參與貨幣政策理事會形成強烈的反差——而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制度安排恰恰正是維護中央銀行獨立性所需要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