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國產客機交付日期再度推遲

 2013-09-28 13:0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09月28日訊】華盛頓 — 中國首批國產噴氣式客機的交付日期再度推遲,北京挑戰美國波音和歐洲空中客車的雄心再次受到挫折。

ARJ21是中國第一次按照國際適航標準研製和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短航程新型噴氣式支線客運飛機,配備渦風扇發動機,原計畫首批客機於2007年交付使用,後來推遲到今年年底。但是製造廠家中國商飛公司日前表示,ARJ21新的交付日期為2014年中期。

中國商飛把首批90個座位的ARJ21客機一再推遲交付歸咎於「中國在設計、建造以及認證商務客機方面缺乏經驗」。業內人士說,ARJ21項目的挫折將會影響到中國更大型客機C919的研製計畫。

這款大型客機擁有174個座位,按照設計方案,它的運載能力將與波音737和空中客車A320相媲美。美聯社報導說,美國聯邦航空局在ARJ21得到認證之前,將不會為中國更大型客機簽發至關重要的美國認證。 

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在剛剛發表的一份報告中,對中國商用和軍用航空航天製造能力,中國如何通過鼓勵外國參與該領域的發展,以及外國向中國轉讓航空航天技術等進行了詳盡的評估。報告作者認為,中國在民用航空領域的發展也會推動其軍用航空能力,進而對美國利益形成潛在威脅。報告認為,美國應調整其現行的技術安全政策,在商業市場和國家安全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點。

由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委託智囊機構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所作的這項研究認為,中國航空航天產業在過去的10年時間裏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這份研究報告題為「準備起飛 - 進步中的中國航空航天產業」(Ready for Takeoff - China's Advancing Aerospace Industry)。報告認為,中國在這些領域取得的進展部分原因是,政府對中國航空航天部門的支持在迅速加大;此外,中國的航空航天能力還得益於中國的航空航天產業越來越多地參與全球商用航空航天市場,以及加入到世界領先的航空航天公司的供應鏈中。

根據報告援引的數據,目前擁有大約1400架大型商用客機和支線飛機的中國航空公司,計畫在今後20年購置大約400架客機;中國的航空貨運公司也可能新添100到200架貨機,不過其中許多應該是由老化的客機改裝的。

但是,這個研究認為,中國目前自主研製的飛機還無法滿足自身需求。中國研製的支線飛機「翔鳳」ARJ21將從今年開始交貨,但是中國支線飛機市場很小。中國自主研發的C919大客機,最早也得等到2010年代中期才能開始交付使用。報告說,C919將是類似波音737和空客A320的窄體飛機,而中國所需的寬體飛機,在2020年之前還需完全依賴進口。

這份報告的共同作者,蘭德公司前高級研究員羅傑·克里夫(Roger Cliff)對美國之音說,中國在涉足全球商用飛機市場方面仍處於初始階段。

他說:「從近期看,中國對外仍將為西方飛機製造公司供應零部件。他們目前在天津建起了一個空客A320系列飛機整裝廠,主要面對中國市場。他們在參與全球噴氣客機的競爭方面,才剛剛起步。」

克里夫在談到外國公司對中國航空製造業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時,有意淡化這方面的因素。他說,外國公司在中國加工的飛機部件多是技術含量不高的產品,因此不應該高估這方面的影響。

相反,報告的作者們認為,外國公司其實通過合資公司形式,得以利用中國的廉價,但高素質工人為其製造飛機部件。

克里夫說,中國目前的商用客機製造能力,從自身講,應當說取得了成就,但是在技術方面,則談不上有什麼突破。他說,商用客機的技術含量更多地體現在航空電子設備和引擎等部件,而中國的飛機引擎或是由外國設計,或者完全由外國製造。

談及中國致力於自主研製飛機的動機,克里夫認為,或許中國政府將其視作一個戰略性的計畫,目的是涉足利潤豐厚的國際商用飛機市場。此外,他認為其他因素也可能是中國發展航空製造業的動機。

他說:「我認為可能還有另外兩方面的動機。其一,這可以被看作是‘形象工程’,表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商用飛機強國,而不再僅僅是外國飛機的供應商...第二,他們或許考慮到重點技術項目通常會給相關產業帶來技術上的突破,從中國經濟的大範疇講,政府的投入會得到回報。」

中國在民用航空航天能力方面的進步自然會與它在軍用航空航天技術方面的發展聯繫在一起。報告認為,民用技術毫無疑問會有助於軍用航空航天技術的加強,因為很多航空航天系統從本質上屬軍民兩用,或在為軍事系統的開發奠定基礎;再者,許多生產商用或者兩用產品所需的技能和技術,還可以完全用於軍事系統。

報告認為,鑒於中國和美國在東亞和其他地區存在利益衝突,中國不斷強大的航空航天力量也會加強它使用武力的能力,或許還會助長其使用武力的傾向。研究者們認為,這些都會對美國的利益形成負面影響,並加大美國用於防禦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研究者們承認,雖然外國公司的參與對中國的民用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進而也有助於中國軍事能力的加強;但是,對於民用航空航天部門的國際合作對其軍事能力所起的推動作用很難量化。

報告認為,美國安全政策因此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還不得而知。不過,該研究在談到針對中國的技術控制政策時指出,如果為維護美國安全利益而完全切斷與中國在民用航空航天領域的合作將是不切實際的。

報告作者克里夫說:「即使美國完全切斷對中國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技術轉讓,也不可能阻止中國獲得這些技術,因為歐洲、韓國和日本也有許多相關技術。所以,美國在限制技術方面,應該和這些國家進行協調。如果我們能得到它們的配合,也就會避免我們因此而喪失這方面的市場份額。」

報告進而強調,美國與中國的衝突和對抗並非不可避免。克里夫說,美國不應該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讓自己與中國的關係變得更為複雜。因此,他認為美國在技術控制方面應該謹慎而且有針對性,當然絕對要避免全面的貿易和技術禁運。

這份報告沒有在如何平衡國家安全利益和技術出口的商業利益方面提供建議。

来源:美國之音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