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9月19日訊】趙筒子是春秋末年晉國的六卿之一。他臨終前,留下遺囑,要將兒子趙無恤,立為繼承人。有位臣僚名叫董閼予的問他:「歷來都以長子繼位,無恤是庶出,又非長子,怎可以立後呢?」
趙簡子回答說:「我把自己的一群兒子,都考慮過了,只有趙無恤,遇事能顧全大局,能以忍讓為懷,甚至能為國家忍受羞辱。」
趙無恤繼位以後,有一天,他在家裡,請晉國的另一個大貴族知伯喝酒。知伯倨傲無禮,酒席間百般侮辱趙無恤,又劈面打了無恤兩個響亮的耳光。
左右侍臣,都按捺不住怒火,要無恤把知伯殺了。無恤勸住他們,說:「先君立我為後,說過我能為社稷忍辱,我怎能因小失大,而去殺人呢?」
過了十個月,知伯倚仗自己強大,向無恤勒索領地,無恤沒有答應。知伯惱羞成怒,帶重兵將無恤圍困在晉陽,又決汾水堤,以水灌城,大有一日吞吃之勢。趙無恤頑強禦敵。第二年,趙無恤又聯合晉國的韓、魏二卿,分兵出擊,將知伯軍隊徹底擊潰,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勢。在慶賀勝利的宴席上,趙無恤將知伯的頭顱骨做成酒器,勞軍痛飲。
【附言】
內心雖然剛強,外表卻要柔弱而不與人爭,這是古代道家「和光同塵」的處世態度。「為社稷忍羞」,可以是為了團結別人,自忍為國,不計較小事,如「負荊請罪」故事中藺相如的爭取廉頗便是;也可以是對付敵人的一種策略。這裡趙無恤之於知伯,就運用了這個策略。「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在一定條件下,雄與雌,剛與柔,榮譽和羞恥,高與低,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事據《淮南子•道應訓》)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