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胡教授的「新馬屁」(圖)

【看中國2013年09月08日訊】一向為中國政府所青睞的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在歌頌中國現有政治和社會制度上又有"創新"。不久前,他曾在官方媒體上拋出"中國的人民社會優於西方的公民社會"的觀點。這一觀點直接與中國政府提出的反對"憲政民主"、"公民社會"的主張相呼應,被人們看作是胡鞍鋼為官方意識形態吹喇叭的一個經典,遭到中國絕大多數知識份子以及網民們的嘲笑。但是胡教授似乎並不在意網民說些什麼,因為他真正在意的是官方的態度。

在得到官方媒體的首肯之後,胡教授再接再勵,最近又在媒體上宣傳他的另一個 "研究"心得,那就是:"中國的集體領導體制優於美國的總統制"。其實,這個觀點並不新鮮。一年多以前,胡教授曾經以更吸引人們眼球的說法宣傳同樣的觀點,當時他將中國的政治領導體制稱之為九位政治局常委組成的"集體總統制"。大概是感覺到"集體"和"總統"兩個概念的不協調,他在一年後將概念回歸到更容易為中國官方認可的"集體領導制"。

大多數讀過胡鞍鋼的文章的人會意識到,如同胡的其他"研究"一樣,他所提倡的關於"集體領導體制"的觀點學術成分太少,拍馬屁的色彩太濃。例如,他在文中提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就在於有一個好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而這個好的常委會是"中國決策正確、發展成功的最關鍵政治條件。"類似的論述在他的文章中隨處可見。事實上,這樣的論述已經完全偏離了一個學者對政治制度的客觀分析,而淪為對當政領導人的赤裸裸的吹捧。

看來胡鞍鋼的"研究"是極為容易的。因為它既不需要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聯繫和理論闡述,也不需要任何有客觀數據、有歷史事件支撐的科學證明,甚至對研究對象本身的描述也是模棱兩可、似是而非。例如,他在文章中斷言,"集體總統制"在實現充分信息分享的信息結構與充分民主決策的決策結構相互作用方面,遠比"個人總統制"具有明顯的信息優勢和決策優勢,更具民主性、協調性和高效性。在這樣一個結論性的觀點中,他既沒有對於所謂的"充分信息分享的信息結構"和"充分民主決策的決策機構"等概念給出定義,也沒有就他們之間如何"相互作用"進行客觀描述。

在讀了胡的文章後,我對胡的無知不得不感到詫異。他的無知表現在他對西方政治制度的膚淺認識和相互矛盾的描述。例如,在批評西方制度時,一方面他指責"美國總統個人權力過於集中,特別是對外決策幾乎是由個人作出的。他的決策失誤,就要由整個國家和全體國民來承擔,而他個人的損失只是不再擔任總統而已";另一方面又指責"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現代國家,其權力機構既是分立的,又是多元的。它可能會互相制衡、制約,但它也可能會互相掣肘"。似乎他一點也沒有感到這二者之間在觀點上的相互衝突。

他對中國的所謂集體領導體制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望文生義"的水平上。他將現有的所謂集體領導體制歸結為"集體交班、接班機制;集體分工協作機制;集體學習機制;集體調研機制;集體決策機制"。人們不會忘記,鄧小平一個人推翻了三位黨的主席和總書記、指定了兩位四屆黨的總書記。鄧小平的這些決策橫跨二十年、影響三十年。這些做法與胡鞍鋼所說的"集體領交接班制度"風馬牛不相及。至於胡鞍鋼提到的"集體學習機制、集體調研機制"等等概念更是令人不知所云。這些都表明,胡鞍鋼不僅不瞭解西方的政治制度,也不瞭解中國的政治制度。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胡少江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