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的樂器(圖)

【看中國2013年08月22日訊】京劇中的二胡,古稱奚琴或胡琴,千年前自中亞傳入,因是胡人製造,又是用兩根弦拉奏,所以又稱二胡。

中國古代曾有一種樂器叫興隆笙。它和海南的興隆這個地名沒有半點半系,是元朝中統1260至1263年間由中亞的「回回國」進獻的一種樂器。《禮樂志》稱其「制以楠木,形如夾屏」,縷金雕鏤枇杷、寶相、竹木等物,「上豎紫竹管九十……盾頭兩旁立刻木孔雀二,飾以真孔雀羽,中設機,每奏,工三人,一人鼓風囊,一人按律,一人運動其機,則孔雀飛舞應節」。據專家考證這是傳入中國的最早的西洋鍵盤樂器,不過在明朝以後就退出了宮廷的演出,漸漸失傳,沒有人在任何出土文物中見過它的真容。


樂器

經過考查整理,人們發現《詩經》中出現的樂器共有26種。事實上到先秦時期,見於文獻記載樂器已有近70種。由於樂器品種的大大增加,周代時產生了「八音」分類法,即根據製作樂器的不同材料將它們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比如金類的代表是鐘,石類的代表是磬,絲類的代表是琴瑟,竹類的代表是笛。這種分類一直保持到近代西方樂器大量傳來之時,跨越時間達三千多年。

大家都認可,在中國的樂器系統中,打擊樂是本土起源的,所有弦樂都是傳播改造的結果,但只有吹管樂器很難籠統地講是本土的還是外來的。河南的賈湖遺址曾經出土了距今八千年左右的賈湖骨笛,大約在五千年前才改為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但在德國,也有考古學家在德國西南部一岩洞中發現了距今上萬年的骨笛,由禿鷲骨頭製成,長約218毫米,有5個按孔。

或者我們僅僅從名字上也可以判斷出不同樂器的來源?

京劇中的二胡,古稱奚琴或胡琴,千年前自中亞傳入,因是胡人製造,又是用兩根弦拉奏,所以又稱二胡。公元十一世紀,宋代音樂理論書籍《樂書》有關於奚琴的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善其制,以竹扎之,至今民間用焉。」

還有琵琶,這是西域著名的一種梨形古樂器,東漢年間傳入中原。這種樂器最早在公元前兩千年美索不達米亞的小塑像上發現,是蘇美爾人的發明,後傳入波斯。在隋唐時,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再來說說箜篌。箜篌最早出現於古代埃及,這種古老的樂器後來經亞述人傳入波斯,又從波斯傳入中亞和印度後傳入中原。《隋書·音樂志》說箜篌為西亞胡樂,「今曲頸琵琶,豎箜篌之徒,並出西域。非華夏舊器。」

嗩吶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Surn的音譯。嗩吶大約於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大同的雲岡石窟已有吹奏嗩吶的形象。「喇叭,嗩吶,曲小兒,腔大。」大約在元朝時,嗩吶在中國才被頻繁地寫入文學中。

還有一種名為「火不思」的樂器。火不思是土耳其語的音譯,其他譯寫方法有「虎撥思兒」「胡博詞」「渾不似」「好必斯」等,蒙古族也稱其胡笳、杓子琴。這種彈撥樂器約於唐代從中西亞傳入中國,其名始見於史籍《元史·禮樂志》:「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搕,以皮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當時它被列入國樂,經常在盛大宴會上演奏。明朝以後流傳於民間,在山西、河南和陝西一帶,有了一個更好聽的名字「琥珀詞」。

想來人類最初製造樂器也和製作簡單工具一樣,只是對天然物質作些簡單的加工。比如20世紀中國在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約七千年前的百餘件骨哨,是用禽類肢骨加工製成;而在北歐和秘魯等地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用動物股骨做的哨笛。這些原始樂器,可能是用於誘捕鳥獸或發出信號的,只不過後來發展為精緻的樂器。

來自世界的考古發現證明,製作和使用均較簡單的打擊樂器始發在先;利用某些蘆葦、海螺、獸角等製作較易而發聲較難的管樂器稍後大量增加;而製作和使用更難的弦鳴樂器出現最晚。現代小提琴類弦樂器、豎琴、定音鼓等許多重要樂器,其始祖均出自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它們之所以在歐洲形成現代樂器,和文藝復興尤其是產業革命後科技的迅速發展不可分割。

如果說音樂是沒有國界的,樂器更是可以跨越時空,簡單或複雜,古老或現代都可以並行不悖。現在在欣賞宏大典雅的交響樂時,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澳大利亞土著常數人圍坐於地,各持一段樹枝敲地發聲;衣索比亞和新幾內亞居民常以兩掌有節奏地拍擊下面挖空的地面擊節;索羅門群島島民則會把大片樹皮覆蓋在一個坑口,供舞蹈時腳跺發聲伴奏……無論是上古時期的鐘鼓齊鳴,還是中古時期的絲竹之樂,事實上,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中國對於外來音樂的吸收都是非常多的,這從如今「吹拉彈奏」一個系統都不少的樂器大雜燴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