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8月14日訊】(看中國記者謝嘉玲編譯報導)據《法新社》8月14日(週三)報導,許多外國藥品公司和嬰兒配方奶公司在最近幾周遭到中國監管機構的調查,但分析師們說,他們已成為疏導消費者對高昂的價格和安全恐慌而憤怒的便利的替罪羊。
分析師們說,中國國內的公司-國有企業或是有背景的公司,是在圍繞巨大而豐厚的市場一連串醜聞背後主要的元凶。
在上海的中國市場研究集團董事總經理雷小山(Shaun Rein)對法新社表示,「他們去追查高調的外國公司,因為這些公司更好對付。」
對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GSK)的調查受到最廣泛的宣傳,已經看到自7月初以來至少有20人被捕。
據官方媒體報導,法國的賽諾菲(Sanofi)賄賂了500多名醫生也正在被調查,而在涉及操縱價格的一系列調查名單上,讀起來就像一個全球性大製藥公司的「名人榜」。他們包括德國的默克公司(Merck)和勃林格殷格翰公司(Boehringer Ingelheim)、瑞士的諾華公司(Novartis)及美國的百特(Baxter)。
丹麥的諾和諾德公司(Novo Nordisk)是世界上最大的胰島素生產商,該公司上週表示,在繼葛蘭素史克受到腐敗調查後,官員們也到了諾和諾德公司。
上週,中國指責6家生產嬰兒配方奶粉的製造商操縱價格,開出了超過1億美元的罰單,其中包括紐西蘭的恆天然公司(Fonterra)。這家世界上最大的乳品公司本月早些時候出現了肉毒桿菌污染事件。
受到處罰的還有美國的美讚臣(Mead Johnson)和雅培(Abbott),法國達能(Danone)的子公司多美滋(Dumex),荷蘭皇家FrieslandCampina在中國的分支和中國的合生元(Biostime)。
雷小山說,當局的這次打壓行動部分是回應公眾對外國商品價格高企的懊惱,由於中國消費者往往不信任本地的產品而蜂擁轉向外國產品。
「首先,他們是針對行業」,他說。 「在製藥業和嬰兒配方奶粉行業,價格過高已經很多年了。」
但當局已經展示他們不願意對國內企業採取行動,這些企業的名聲已遭受反覆的醜聞重創,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殺害了6名嬰兒,造成30萬人生病。
特別是對國外配方嬰兒奶的需求如此之高,非正式進口商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路,其採購已經讓從英國到澳大利亞的貨架缺貨,有時迫使零售商限量銷售。
儘管近幾十年來中國進行了市場改革,中國政府仍然擁有許多大型的中國公司,或是與之有重大利害關係。即使是在私營部門,企業往往與政府官員-國家級和地方級別的,有著密切的聯繫。
銀冠資產管理機構(Silvercres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策略師Patrick Chovanec 說,「要去調查一家中國的公司,風險會更高 - 尤其是如果它是一家國有企業,它可能有著顯著的權力或關係背景。」
但他說,為價格壟斷去針對外國公司,當局正在追逐錯誤的罪魁禍首,這不能解決驅使消費者們關注的安全醜聞的核心問題。
他說,「用中國的話說,這是‘殺雞駭猴’,但問題是,猴子不是雞,在這裡不能確認那些猴子會被嚇到。」
「如果你是一家中國的公司,你看到這些,你知道為什麼很難去調查中國的公司,你也可能從對外國公司的打擊中真正的受益。」
在葛蘭素史克公司面臨的指控- 給醫生、醫院和管理人員提供非法資金以提高自己的銷售,他補充說:「最壞的違規者當然是中國的公司。」
北京對外經濟經貿大學副教授John Gong說,批評進口嬰兒奶粉的價格,有時該價格是其本國市場的兩倍,這不是沒有理由的。但他質疑國家發改委對6家嬰兒配方奶公司的處罰,他們有能力操縱一個多樣化和競爭激烈的市場嗎。他說,「我自己的計算表明這最多是一個邊緣性的案子。」
中國政府堅拒否認在處理上存在偏見的指責,中國商務部堅稱北京沒有專門針對外國公司。它在一份聲明中稱,這種觀點是「毫無根據的」。
但分析師們表示,中國國內的製藥和食品製造企業不大可能會在近期面臨監管方面強加給他們的外國競爭對手的這類挑戰。
(點擊看原文)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