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秦直道:兩千年前的高速公路(組圖)

 2013-08-11 12: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08月11日訊】你知道秦直道嗎?你走過秦直道嗎?

橫有秦長城,縱有秦直道——這是我們祖先兩千多年前,在祖國遼闊的腹地修建的「高速公路」!

大秦王朝,這個兩千多年前開天闢地的朝代,密集了我國古代最偉大的一些工程:萬里長城,靈渠,秦直道,秦馳道,阿房宮,始皇陵……

有人說,秦直道是矛,長城是盾,兵馬俑是兵,靈渠是運輸給養的血脈,秦馳道是帝國統一的勛章,阿房宮是士兵守衛著的宮殿,它們六者是血肉相連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形成了一個強大王朝的象徵。

如今長城依然佇立,靈渠萬古長流,馳道家喻戶曉,阿房宮醞釀重建,秦陵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秦直道卻好似成了一個時代的棄兒,漸漸被人遺忘。

然而,當你身臨其境登高遠眺會發現,秦直道遺蹟雖然經歷了兩千餘年風雨侵襲,但氣勢不減,雄風猶存。

「塹山堙谷,直通之」,何其浩瀚和宏偉。

曠世的秦直道不僅有著健壯厚實的身體,也有著深邃無盡的內涵。

這條古道自秦漢三國魏晉直至隋唐北宋都是狼煙滾滾、戰馬蕭蕭的戰場,它始終是漢族的農耕文化和少數民族遊牧文化的衝突地帶,也是兩種生存形態衝突的聚集點。

剎那間,一幕一幕場景旋輪般閃現在眼前:為這一工程而永遠長眠黃土地的筑路民眾的纍纍白骨;翹首期盼親人早日回歸的妻兒們焦慮的眼神;大將蒙恬統帥的旌旗飄揚的金戈鐵馬;千古一帝乘鶴仙逝後鋪天蓋地的儀仗;漢武帝和十八萬鐵騎頭盔上赳赳而立的紅纓;朔風秋雨重,遠嫁漠北漫漫無盡路上王昭君孱弱的身影……

秦直道曾是那樣顯要,那樣風光,那樣喧鬧。然而,世事滄桑變化無常,它就猶如一個妙齡的少女必定會成為一個失去花容的老嫗,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如今,在國內外的史書中已很難發現對它的記載,多數人全然不知在黃土高原和塞外沙漠間曾存在過這麼一個偉大的工程,甚至年年歲歲走在它上面的當地百姓竟也不知道他們腳下曾是一條讓世界為之驚嘆的不尋常的路……

秦直道因為跨越三省區,所經過的地方今天依舊是人跡罕至,加之兩千餘年的氣候影響,所以大部分已遭到破壞。至今還沒有一個人能完整地走完秦直道,許許多多的謎團縈繞在崇山峻嶺。

秦時明月,那究竟是怎樣的豪情?

尋訪秦直道

杭錦旗,漫賴鄉,二頃半村。這個在內蒙古自治區地圖上根本找不著,位於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只有6戶人家的小村子,原本是可以遠離人們視野的。然而,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卻注定會吸引人們的目光。

因為,一條兩千多年前修建的「秦直道」正是從這個小村子旁邊穿過,扶搖北上。

「秦直道」,這個對現代人來說越發陌生的名詞,史料記載竟也寥寥。最早記錄見於《史記》,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裡說:「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在《蒙恬列傳》中則說:「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此外,便很難找出更為詳細的記載來。

據考古學家考證,公元前212年至210年,為快速反擊和抵禦北方匈奴侵擾,秦始皇命大將蒙恬率師督軍,役使三十萬軍工,一面鎮守邊關,一面修筑軍事要道。僅僅用了兩年半的時間,一個可與長城、兵馬俑相媲美的世界奇蹟就誕生了。

這條被陝北農民稱為「聖人條」(條:胡語「道路」意)的寬闊大道,南起秦都咸陽軍事要地林光宮(今陝西淳化縣鐵王鄉涼武帝村),經海拔1600米的子午嶺(作為陝西、甘肅的分界,是確定正南正北的方位基線)東側,到合水縣水坡梁和黃草崾峴以後,卻沒有繼續向東北延伸,「是由黃草崾峴北隨著子午嶺主脈轉向西北行,一直到達陝西省定邊縣南」。爾後再由定邊縣南再折向東北行,進入鄂爾多斯高原,經內蒙古烏審旗到伊金霍洛旗的紅慶河鄉。從紅慶河直北而上,先後經過鄂爾多斯東勝區的二頃半村、東勝區西的城梁古城,到昭君墳附近過河,終止於秦九原郡治所在地的今包頭市西南孟家灣,全長700餘公里,如同盤桓於大地間的一條巨龍。

遺憾的是,到了隋唐,《隋書》《舊唐書》和《新唐書》中,都不見直道之名。可見,秦直道這一歷史名詞,連同秦直道本身,都已湮沒無聞了。

來到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在渺無人煙的荒原上滿地飛跑著去尋找秦直道遺址。最終來到了一片綠陰遮蓋下的寂靜的二頃半村時,散落了六戶人家的村子,只有一戶開著門,這是村民老陳家。他指著對面山頭告訴我們,兩個山坡原來是連在一塊的,因為耕作以及植被遭到破壞,千百年來的雨水沖刷把土地衝出了一道壕溝,形成現在互不相連的兩個山包。而當年的秦直道正是從這兩個山包上面通過的。在溝梁縱橫之中,有個隱隱約約、依稀可見的「凹」字形的敞口豁子。他回過身子,指著正站立的豁口一側成片裸露的黃土說,這裡就是道路的路基。果然看見黃土截面上清晰的人工夯筑痕跡,那是一層層十分有序的砂子、黃土與卵石的結合物,足有七八層之多,兩米之高!可以想像當年的工程規模是多麼浩大,工藝是多麼精細,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依然堅實牢靠。

再走過兩個山頭,莽莽荒野中,人工開鑿的山嶺豁口依稀可辨,如果將豁口的延伸線連接起來,一條遠古直道的宏大輪廓便躍然其上,蔚為壯觀……

其實,二頃半村只是700餘里秦直道飛躍而過的一個小村子而已。

兩千年前的高速公路

在鄂爾多斯,有句話流傳著:「一講秦直道,就想張光耀。」張光耀是東勝區文化局局長。2002年6月他新官上任的第一天,前任局長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據專家的考證,東勝境內城梁段遺址為秦直道全程保存最為完好的一處。從此,張光耀就和「秦直道」這三個字綁在了一起。

和長城相媲美

「橫有秦長城,縱有秦直道。」張光耀就用自己獨特文縐縐的方式說起了秦直道。「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傾全國之人力、物力,興建了兩項名傳亙古的浩瀚工程,一是修筑長城,二就是‘治直(道)、馳道’。長城巍然聳立,綿延萬里,作為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象徵,列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婦孺皆知。而在同時修建的規模和工程難度與長城相差無幾的秦直道,則世人所知者甚少。」

「史料上說秦直道‘長千八百里’,折合今尺約700公里。這千八百的路程,一多半建築在山頂樑脊,一少半修筑在沙漠草原。僅僅兩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選線、施工任務,這在道路建築史上,實在是一個奇蹟!」一說到「奇蹟」這個詞,張光耀黝黑的臉上突然就有了光彩。

「當然,有些學者也認為這個奇蹟的形成是有基礎的。在直道還沒有開通之前,由咸陽經上郡至九原已經有相當規模的道路可以供軍隊調動、民役征發之需,蒙恬經營九原郡的諸多舉措都是通過這些道路進行的。或許也正是因此,直道的某些路段是利用原有道路修繕而成。」張光耀說,「即使這樣,司馬遷親自行經直道時,目睹了這一非凡工程的宏大規模,還是發出了‘固輕百姓力矣’的感嘆。秦直道的修建,和長城、阿房宮以及秦始皇陵一樣,都是當時耗費民力驚人的浩大工程。」

中國秦漢研究會副會長王子今粗略計算過,以最保守的數字大略長度700公里,平均寬度50米,夯土路基厚50厘米計,秦直道的夯土土方量大約1750萬立方米。」張光耀非常嚴謹地舉了這樣的例子,「也就是說,秦直道工程取用和移動的土方,如果堆筑成高1米、寬半米的土牆,幾乎可以繞地球赤道一圈。」

另外,張光耀還引用了《古長城與秦直道》一文的介紹:「在秦直道所發現的19個秦漢遺蹟中,均有大板瓦、筒磚、空心大磚等用於宮殿建築的材料,說明在原來的秦直道上有宮殿建築物存在。這些宮殿遺址每隔30公里就有一個,由此推算,在整個秦直道上至少應該有20座宮殿。」

而《延安文物誌》的總撰稿人姬乃軍說:「秦直道沿途每隔80—100里建有一個行宮,有的行宮面積很大、十分豪華。比如陝西志丹縣境內任窯子行宮佔地28萬平方米,安塞縣紅花園行宮佔地10萬平方米。這只能解釋為用於巡行、避暑、遊行的高規格建築,根本不是兵營一類軍事設施。」

所以,陝北老百姓至今把秦直道叫做「聖人條」,也就是皇帝走的路。

最早的高速公路

在鄂爾多斯秦直道遺址上,有一塊刻著「天下第一路」字樣的巨石。

「我翻閱了很多資料,眾多研究秦直道的歷史學家,都不約而同同意這個觀點:‘秦直道’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無與倫比的,可以說是‘最早的高速公路’。這條路不管是它的寬度、長度還是直度,都是古代其他道路遺址所不能比擬的,它的長度相當於義大利全境的長度。另外,其主幹道可同時並排行駛12輛大卡車。它的最寬處的路面,可作現代中型飛機的起降跑道。」張光耀頓了頓,繼續說,「據考,秦始皇對蒙恬說,‘這條道路一定要直’。」

至於什麼是直?張光耀解釋道:「第一,要通直,是直線,這在修路史上,特別是在修建比較長的公路上,是違背規律的,修一條直道逢山鑿山,遇溝填壑,逢水架橋,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所以,蒙恬率30萬軍工去修直道,利用當時秦朝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測量成果修成了這條道。第二,要直達,從九原到雲陽,兩點一線,是直達的意思。第三,直,其實也是快的意思。一條平坦筆直的寬道,再加上道兩旁所修的行宮、兵站、驛站,可能還有很多取水、休息的地方。」

傳說,在修直道之前,蒙恬征討匈奴的時候,要從河北、陝西一帶運糧,一百斤糧運到九原郡,刨去路上的吃用,就剩下十幾斤了。秦直道修成後,快馬三天三夜就可到達,成本降低了,效率也提高了。

但張光耀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現代第一個對秦直道遺蹟作出研究的考古專家史念海,在1975年發表的《秦始皇直道遺蹟的探索》中提到,秦直道循著子午嶺的主脈,由陝西省淳化縣北一直達到陝西省定邊縣南。既然直道是由雲陽到九原,則循著子午嶺主脈經過定邊縣南,豈不是繞了一個大圈子?這怎麼能夠說是直道?

「秦始皇之所以選擇這樣繞個圈子的山路,是有他的道理的。古代人們經過較長時期的體驗,選擇山路不免有些跋涉,可是到了山頂之後,循著主脈,卻是一條坦途。較之山下穿行河谷要方便些。秦始皇正是根據當時人們的經驗,才選擇這條道路的。何況子午嶺的南北兩端都已經接近平地,還不至於上山下山地跋涉。到了子午嶺上,雖然群峰起伏,直道的主脈卻並沒有忽高忽低的現象,其實這樣的修筑山路的原則,現在也還是得到運用的。」

「不教胡馬度陰山」

「司馬遷在《史記》的《蒙恬列傳》中提到秦始皇修建秦直道的目的是:‘始皇欲游天下’。但只要是研究秦直道的專家都知道,直接原因還是防止匈奴的南下。秦統一之初,雖然將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但是匈奴的實力並沒有受到嚴重的打擊,整體實力仍然威脅著北部邊境的安全。直道的價值在於配合長城的防禦,與長城呈丁字相交,加強關中和河套地區的交通聯繫。這樣有利於軍隊的迅速調動,以應付北方的突發事件,維護秦朝的安定和統一。匈奴意識到這一運輸大動脈的軍事意義,從而不得不收斂它南下進犯的慾望。」張光耀說起了秦直道修建的根本原因。

「不過,秦朝存在短促,直道並沒有直接用於戰爭,從而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的記載。但後代確實有藉此道打仗的事情,這不能混為一談。比如五胡十六國時,匈奴大單于赫連勃勃便借用此道到過長安;唐代,藉此道打過突厥;解放戰爭期間我軍保衛延安時,藉此道運過軍用物資等等。」張光耀說。

根據資料顯示,秦朝滅亡後,秦直道確實是中原漢王朝控制北方地區的重要通道。

東漢以後,隨著中原王朝政治統治中心的東移,秦直道的功用有所減退,加上直道沿線地理環境的嚴重惡化,特別是絲綢之路荒廢以後,直道的作用一落千丈。不過也正是因為直道地處荒僻,人跡罕至,所以不少路段,能比較完好地保存下來,不至於湮滅。

張光耀還說道:「因為歷史久遠,記載史料很少,近現代從1975年的史念海教授開始,才陸陸續續有學者開始研究秦直道,所以它的神秘面紗還在。不過,東勝區對秦直道的保護工作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了,保護之初就將東勝境內城梁段秦直道遺址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東勝區委、政府重新劃定了保護區範圍,設立了專門的保護機構。1996年,秦直道遺址被確立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秦直道遺址申報了國家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