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神秘「東方金字塔」 漢魏高句麗古都(圖)

 2013-08-09 13:0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08月09日訊】在祖國東北邊疆,吉林省南部,中朝界河鴨綠江北岸,有一處青山綠水、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的好地方;她歷史悠久、民風古樸、物產豐富,素稱「塞外小江南」;這就是漢魏時期的高句麗古都——集安市。集安市位於東經125°33′至126°33′,北緯40°52′至41°35′之間。在東北地區的版圖上,就像一隻展翅高飛的鴻雁,自由地翱翔。

集安原名輯安,亦稱通溝或洞溝,1965年改為現名。集安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遠在距今4000多年前,就有我們的先人生息、繁衍在這裡。雖然歷經滄桑,古蹟煙滅,但仍留下了他們的史跡。據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考古調查,在集安境內渾江流域的台上鄉荒崴子村、頭道鄉東村、二道崴子村以及鴨綠江流域的榆林鄉朱仙溝村、黃柏鄉長川村、郊區鄉勝利村等地,發現多處原始社會遺址,出土了大量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以及陶器。石器有石球、石鎬、石斧、石鏃、網墜等。陶器有夾砂褐陶和夾砂黑灰陶,器形多為罐並附有橫、豎橋狀耳、環耳、瘤狀耳等。這些遺物是屬於生活在這裡的我國東北古族——貊族的文化遺存。根據出土物可以看出,當時的貊族已經定居,過著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的經濟生活。這些中華民族的先人用原始的石製生產工具,同大自然進行頑強的抗爭,辛勤地開發著這塊富饒的土地。

進入歷史時期以後,周初武王克商,根據文獻記載,殷商故臣箕子率領5000人出走東北,後渡過鴨綠江,來到王險城(今平壤)建立了箕氏朝鮮政權。周武王就地封之,箕子接受周封,爵位為侯。這樣,箕氏朝鮮就成為周天子在東北地區的一個諸侯國。當時,箕氏朝鮮的勢力範圍南達今朝鮮半島的大同江北岸,北達今鴨綠江中游一帶,集安即在箕氏朝鮮管轄的範圍之內。所以,西周時期的集安地屬箕氏朝鮮,成為周王朝間接管轄之地。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箕氏朝鮮亦打著「尊王」的旗號,借維護周天子為天下共主的機會,興兵西擊,與北方另一強大的諸侯國燕國交戰。《史記·朝鮮列傳》記載,箕氏朝鮮為燕所「擊攻」,燕昭王在戰勝箕氏朝鮮後,奪取了大片土地,集安轉而又為燕國所有。

戰國以來由於中原戰亂頻仍,至使許多中原人移居東北,集安境內同樣為中原移民的目的地。在考古發掘中,集安境內已出土了大量的戰國貨幣。其中有匋陽、平陰布幣、折背「匽」刀錢、一化、「匽化」圜錢以及秦漢的半兩、五銖,王莽的貨泉、大泉五十等。還有趙國的銅劍和漢代鐵製生產工具等。可見移民持續的時間既長且久。由於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明的不斷輸入,促進了這裡的社會發展和民族之間的融合。與燕及中原地區的聯繫也更加緊密。

秦漢之交,燕人衛滿率人進入箕氏朝鮮,箕氏朝鮮滅亡,衛氏朝鮮取而代之。漢武帝時,衛氏朝鮮的統治者不僅自己不去朝見漢天子,而且還阻止周邊的少數民族首領朝貢漢朝。有鑒於此,漢武帝於元封三年(前108年)派兵滅亡了衛氏朝鮮,轉而在其地設置了樂浪、真番、臨屯、玄菟四郡,將朝鮮半島北部和鴨綠江北岸一帶直接置於中央王朝管轄之下。此時的集安,隸屬玄菟郡的高句麗縣管轄。高句麗縣因為是高句麗族的聚居區,故名。以此知道,集安地區的主體民族已是高句麗族了。

高句麗族是我國東北地區最為古老的古民族之一,是東北地區穢貊族系中的一支。關於她的族源,學術界的研究觀點還不能統一。一種觀點認為她是我國東北地區的土著民族,由貊族發展演變而來。一種觀點認為她是由東北地區的古民族高夷發展演變而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她的起源地在今山東,由山東地區古代的東夷族系發展演變而來。儘管學術界對高句麗族的族源來歷還存在著分歧,但她的源頭在中國,她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則是我國學術界的共識。

漢孝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朱蒙出走夫余來到了玄菟郡高句麗縣。朱蒙就是高句麗國的創始者,關於朱蒙的出走,《論衡·吉驗篇》和《魏略》諸書記載,夫余國王在外出狩獵時,其侍婢在家有孕。國王返回時懷疑侍婢不忠,侍婢說有氣「大如雞子來下我,故而有娠」。後生一男兒,便是朱蒙。朱蒙出生後,國王下令將其扔掉。扔在豬圈裡,豬用嘴呼氣溫暖他;扔在馬圈裡,馬用身體溫暖他;扔在道路上,鳥用翅膀羽護他。國王無奈,遂由其母抱回撫養。長大後,朱蒙善射,國王聽信讒言,害怕朱蒙奪其王位,便想殺掉朱蒙。其母聞聽後密告朱蒙,朱蒙遂「棄夫余,東南走」,逃離了夫余國。《魏書·高句麗列傳》記載:「中道遇一大水,欲濟無梁,夫餘人追之甚急。朱蒙告水曰:‘我是日子,河伯外孫,今日逃走,追兵垂及,如何得濟?’於是魚鱉並浮,為之成橋,朱蒙得渡,魚鱉乃解,追騎不得渡。」透視這些近乎神話傳說的記載,我們大體上可以知道,朱蒙不是夫余國王的親子,因此,幼年、童年的遭遇很坎坷。長大後更是不見容於夫余國,不得已只得南逃。

朱蒙南逃到玄菟郡高句麗縣的卒本川(今遼寧省桓仁縣五女山城)後,看到這裡土壤肥美,人民淳樸,山河險固,遂決定在此安家。因為朱蒙的祖國夫余是當時我國東北地區文明程度甚高的一個地方民族政權,所以,朱蒙就把夫余國一套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移植於此,安家之後馬上建立了政權,「國號‘高句麗’,因以高為氏」,頗有因俗而治的風範。這樣,對祖國東北地區歷史進程具有重要影響的高句麗國就正式建立了。朱蒙由一位逃難者,一變而成為高句麗國的開創者和首王。這個高句麗國,建在西漢王朝的玄菟郡內。所以,從她誕生的那天起,就在西漢王朝有效的管轄範圍之內。而此時的集安,即是高句麗國的一部分,同時也仍是玄菟郡高句麗縣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

朱蒙在世時,高句麗國一直以五女山城(史籍中稱「紇升骨城」)為都,同時,又修建了平原都城,即今桓仁市區內的下古城子古城。自此,高句麗都城的格局便正式形成,即山城和平原城互為依托。和平時期國王等居住在平原城,一旦有戰事,便馬上遷入易守難攻的山城,朱蒙卒後,由其子高類利即位,史稱琉璃王或琉璃明王。

琉璃王即位後,娶有二妃;一為高句麗族女子,一為漢女雉姬。琉璃王寵愛漢女雉姬,高句麗族女子非常妒忌,經常趁琉璃王不在時欺侮雉姬。一次琉璃王外出未歸,高句麗族女子再次刁難雉姬。雉姬不堪忍受,遂出走不歸。琉璃王返回得知愛妃出走,非常傷心,便馬上率人外出尋找。尋找的路線正是自桓仁到集安的方向。

在尋找的路上休息時,琉璃王抬頭看到在一顆大樹上有兩隻黃鳥交脛而鳴,樣子非常親密恩愛。琉璃王看到這裡觸景生情,想到愛妃離己而去,悲從心底生,禁不住淚水長流,隨口誦出一首詩來,被《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琉璃王紀》記載了下來:「翩翩黃鳥,雌雄相依,念我之獨,誰其與歸?」東北地區的第一首詩歌就這樣誕生了。這首詩深得《詩經》體詩歌的精髓,押韻準確,對仗工整,詞義飽滿,感情充沛。看得出來,高句麗建國未久,以王族為首的高句麗族漢化程度已非常之高。

琉璃王尋找雉姬未果,卻意外地來到了集安。到達集安後,琉璃王馬上被這裡秀麗的景色迷住了:前(南)有滔滔的鴨綠江,後(北)有巍峨的大禹山和高聳的老嶺,平地上芳草茵茵,鳥語花香。琉璃王立刻決定遷都於此。

這樣,漢平帝元始三年,也即琉璃王二十二年(3年),高句麗正式遷都於集安。遷都集安後,琉璃王修建的平原城為國內城(今集安市區),山城為尉那岩城(今丸都山城)。自此,集安就成為高句麗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了。

有漢一代,中央王朝對高句麗的管理,主要是通過玄菟郡及其太守來實現和完成的。

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動亂,公孫氏政權稱雄遼東。此時,高句麗國經過長期的發展,特別是其對周邊一些國、族的兼併,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大有增強,遂使其有了與公孫氏政權爭奪遼東土地的實力,雙方的摩擦和爭鬥不斷。雖然如此,高句麗卻歸服公孫氏政權並受其節制。據史書記載,此時的高句麗還有為公孫氏政權派兵的義務。到公孫度、公孫康執政時,高句麗數次發兵襲擾遼東。漢獻帝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孫康出兵襲擊高句麗,「破其國,焚燒邑落」,這是歷史上集安第一次被漢軍所攻破,高句麗的損失是慘重的。當時的國王為山上王高延優。面對殘破的景象,延優不得不重新修造國都。

曹魏時期,高句麗復歸屬於曹魏的管轄,曹魏仍通過玄菟郡(郡治已遷至今遼寧省新賓縣)對其發號施令。此時的高句麗國力量進一步增強,為擺脫轄境過小的窘迫,屢次進犯遼東,殺掠邊民,搶奪財物。正始五年(244年),幽州刺史毌丘儉奉命率步騎萬餘人,討伐高句麗。曹魏大軍與高句麗王高位宮率領的20000軍隊交戰於沸流水(今富爾江)之畔。高句麗軍大敗,曹魏大軍乘勝追擊,攻戰了高句麗國都,並燒燬了丸都山城。這是集安歷史上第二次被漢軍攻破。高句麗王位宮僅率少數人馬逃至買溝(今吉林省汪清、琿春一帶)。稍作休整後,正始六年,毌丘儉再擊高句麗王及其餘部,遣玄菟太守王欣追之,「過沃沮千有餘裡,至肅慎氏南界。刻石紀功,刊丸都之山,銘不耐之城。請所誅納八千餘口,論功受賞,侯者百餘人。穿山灌溉,民賴其力」。曹魏軍隊一直追擊到了今日本海西岸。大勝之後,毌丘儉命人刻石勒文,一為紀功,二為震懾高句麗及東北地區其他民族。此紀功石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被發現,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是有關集安歷史的最珍貴文物之一。

西晉建立後,高句麗國仍奉臣職。西晉在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設置護東夷校尉府,專門管理東北地區各少數民族及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夫余、沃沮等均受其管轄和節制。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發生後,中央王朝無暇顧及東北,鮮卑慕容氏遂崛起於遼西。此時的高句麗國亦伸張其勢力於遼左,兩族交錯,時有衝突。東晉元帝大興三年(320年),高句麗進犯遼東時,為慕容仁擊敗。轉年,晉元帝封慕容廆為「持節都督幽平二州東夷諸軍事、平州牧,封遼東郡公」。高句麗國亦歸屬於慕容氏。

慕容皝嗣其父慕容廆之位後,又自稱燕王。為實現稱霸東北的目的,乃於晉成帝咸康八年(342年)發兩路大軍進攻高句麗國。南路鮮卑大軍攻至丸都城,獲「府庫累世之寶,虜男女五萬餘口。燒其宮室,毀丸都城而還」。這是集安作為高句麗國都,第三次被攻破。問題之嚴重還不止於此,在這次戰爭中,高句麗王高斯由父親的陵墓被掘開,父親的屍體被搶走;而高斯由的母親及數位王妃也被俘獲,車載而去。所以,這次慕容氏政權對高句麗國的打擊是十分沈重的。在此後的30餘年間,高句麗轉而全力經營國內事務,並重修丸都城,加固集安的防禦能力。

東晉末年時,高句麗以集安為中心,又開始數次向遼東郡、玄菟郡用兵。廣開土王高談德即位後,高句麗的軍事實力空前強大。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廣開土王率兵進攻慕容氏,並終於奪得遼東地區,實現了高句麗幾代國王的夙願。

廣開土王卒後,由其子長壽王即位。長壽王感到與周邊強族爭奪土地並無優勢可言,遂轉而全力經營鴨綠江以南的土地。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終將都城南遷至平壤,從此,國內城與丸都山城便成為高句麗的別都。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高句麗被唐朝和新羅聯軍滅亡後,唐朝在高句麗故地設置府州縣,於集安設置了哥勿州都督府,屬安東都護府管轄。

上述可見,集安作為高句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達425年之久。在高句麗國存在的705年間,集安佔據著絕對重要的地位。即使在遷都平壤後,集安作為別都仍不失其繁榮。高句麗民族在中國歷史上上演的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絕大多數都是以集安為中心舞臺而出演的。

高句麗民族雖然早已退出了祖國的歷史舞臺,但他們卻為集安留下了大量的地下和地上的文物古蹟。其中最壯麗和雄偉的是高句麗王陵、貴族墓葬和好太王碑。高句麗的王陵和貴族墓葬達3000餘座,它們特徵鮮明,被譽為「東方金字塔」。而好太王碑高達6米有餘,鐫刻有1775字,至今仍屹立於大禹山腳下,鴨綠江之濱。現在,高句麗王陵、貴族墓葬及好太王碑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而成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它們已成為集安市及吉林省的名片,每天都有大量的國內外參觀者來到集安,憑弔先人事跡,領略高句麗民族的流風餘韻,抒發自己的思古之悠情。

来源:天津日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