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哭窮釋放何種信號?
【看中國2013年07月20日訊】財政部再度迎來了一輪地方政府哭窮的小高潮。廣東、河南、河北等省份一把手密集進京拜會財政部官員。
從歷來的地方傳統來看,「哭窮」一直是地方政府的保留曲目,原本不是什麼新話題,幾十年來,地方政府從來就沒有一年不在「哭窮」。但與此同時,從實際情況來看,幾乎沒有一個地方又不在大拆大建、大吃大喝、大手大腳、大把大把地花錢,根本看不出一丁點困難的樣子。
然而今年的哭窮與以往別有一番不同。從以往地方一邊哭窮一邊花錢的節奏來看,主要是三個層面的相互作用:
一是財政收入連續18年高速增長;
二是土地財政讓地方政府缽滿盆溢;
三是急劇膨脹的地方政府債務。
這三個層面的相互作用,只要仍然維持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地方政府就不愁沒錢,也恰恰因此,地方政府才能在連續哭窮十餘年的艱苦日子裡仍然十分瀟灑地花錢。
也許今年的情況真的不一樣了。今年上半年,我國財政收入6.86萬億元,同比只增7.5%,增幅回落4.7個百分點。尤其中央財政收入同比只增1.5%,低於7%的預算目標太多。
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關係是這樣的:初次分配中,中央財政收入佔大頭,但支出中,地方支出佔大頭。需要有大量的錢從中央轉移支付到地方。對於很多地方來說,這部分轉移支付是他們的救命稻草。
但今年連中央收入都緊張了,恐怕沒有太多錢來做轉移支付嘍,這是不同於往年的一個重要特徵。但地方政府本身真的沒錢嗎?其實與中央財政困境大相逕庭,上半年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3.5%。這增幅的兩極分化,恰恰是所需要擔心的問題。
從前面的三個層面來看,第一條沒戲,第三條也就是政府債務,只能說越來越嚴重。地方政府馬上是還債高峰。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就需要非常警惕第二條,地方政府借由沒錢花再展開一輪土地財政的狂歡。
儘管管理層對這條是一控再控,但中國歷來的問題是,頂層領導的想法都是對的,但底下人卻把它走彎了。今年上半年,全國306個城市土地出讓金達1.13萬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0%;北京、上海、廣州三地上半年經營性土地出讓金已經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地方政府賣地的錢收進去不少,就在前一陣,還說要盤活存量資金,各部委和各級地方政府在央行的閑置資金高達3萬億,而沒有過賬的小金庫就更無需多言。
照我看來,地方政府並不缺錢,只是習慣於喊沒錢。再富的省也喜歡哭窮,就連廣東也要加入進來。難以想像!實際上,預算一般是兩會時就定的,所有當年全部的財政收入支出都有了安排。地方政府現在的這種哭窮不是為了現在,是為了將來。為了將來的改革提早打好基礎,也為了自己在有限的中央預算裡面,拿到更多的轉移支付資金。這部分資金眼前只有各省知道自己省的數字,互相之間並不透露。有人提倡將這種預算公開,實際上更不應該公開,那會打的更凶。
關鍵的問題是,錢到了地方政府手上倒也沒關係,如果這些錢都花到了民生方面,花在了與老百姓利益密切相關的工作方面,可能很多社會矛盾早就化解了,社會各方面對看病、上學、買房、就業等方面的意見也就沒有這麼強烈了。遺憾的是,這些年來,地方政府花出去的錢,大多用在了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上了,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居民住房等民生事業得到的投入十分有限,以至於絕大多數項目都沒有達到國家所規定的投入目標和要求。
從地方政府的小算盤來看,中央雖然調低了各地GDP的要求,但地方政府對經濟增量的軍令狀仍然絕大部分高於要求,民生領域的投資是軟實力,在GDP上很難體現,地方財政吃緊,意味著往民生領域投資多一分錢,GDP的賬面上就少一分錢。GDP政績論還在發揮著余暉!
這樣的猜測並不是危言聳聽,前段時間曝光的湖北省洪湖市挪用教育經費就是最好的例證。按照國家規定,地方教育經費的支出要佔地方GDP的4%,洪湖市從自收自支的高中教育經費裡拿出8000萬元用以彌補財政經費的不足,這筆錢被用完後,財政局「不得已而為之」,從國庫支取了8000萬元「還給」洪湖市的幾所高中,但不允許學校使用,且在一個月後原款收回。教育經費賬面上的總量沒有變動,但實際支出缺少了8000萬。
教育乃國家長久大計,長久大計上尚且如此,其他方面的黑幕就自不必說。財政收入下滑的地方政府的輪番哭窮應該是一個中央需要重視的問題,中央也需要小心,在經濟緊縮的最艱難時刻,地方並沒有以盤活存量來刺激增長,轉而打開了調控下樓市愈加瘋狂的閘門。
改革艱鉅!地方政府為了完成既有的經濟增長和投資目標,不僅民生目標的實現會面臨巨大的挑戰,新的政府債務風險也會隨時出現,而且過度使用「土地財政」和政府融資平臺也很難改變,房價、物價等事關百姓利益的調控工作也難進行,甚至會出現為了增加投資、出臺加重企業和群眾負擔的政策,更為重要的是,未來長期淡化GDP、加快經濟轉型和升級的目標也可能會在執行中大打折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