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點評中國6月貿易數據——Bad!

【看中國2013年07月11日訊】中國二季度GDP數據將在下週一公布,而今天公布的貿易數據可能預示著,中國經濟增長可能在過去15年來,第一次低於其增長目標。

與2012年6月相比,中國出口萎縮了3.1%,這大幅低於3.7%的增長預期。6月進口下跌了0.7%,而預期為增長6%。

6月進出口數據的下滑可能是由於虛假貿易的大量消失造成的,這些虛假貿易用來掩蓋非法的資本流入,而且一直人為地做大了貿易數據,中國外管局5月初發布的文件就是針對這些市場套利行為的。比如說,5月的貿易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對香港出口下跌7.7%,而香港是虛假貿易的關鍵終點站之一。而6月的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對香港出口下降了7%。6月中國對美出口的跌幅也高於5月,但對日本和歐洲的出口要稍好於5月(雖然這兩個數據仍為同比下降)。

我們可以預期,6月的月度同比數據是受到了基數效應(移除了虛假貿易)的影響,未來幾個月也會繼續受到影響。然而,我們仍認為,基數效應並不能完全解釋貿易狀況下滑的境況。首先,我們傾向於認為,聰明的經濟學家計算出的預期已經計入了基數效應的影響。同時,雖然對象香港和臺灣這樣的「特殊關稅區」的貿易數據在一年前就開始上漲,但這個影響在2012年底和2013年初才開始變大。

與此同時,5月和6月數據的環比比較——都可以認為移除了大部分虛假貿易的影響,比同比變化更為糟糕。FT記者Simon指出:

根據海關當局的數據,與上個月相比,中國6月的貿易數據更加乏力。與5月相比,出口萎縮了4.6%,同時進口萎縮了9.3%。

最後,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進口數據。同比進口0.7%跌幅要遠小於出口的同比跌幅,同時,像出口數據一樣,進口的同比數據可能也受到了虛假貿易消失帶來基數效應的影響而惡化。排除這個因素,進口數據也沒有帶來多大的好消息。

把中國的進口數據分解成「普通進口」和「加工貿易進口」是有幫助的,後者意味著商品在中國組裝來再出口。這兩個分類都是不可忽視的:「加工貿易進口」的數據反映了多少進口是為了再出口的,而「普通進口」的數字反映了中國國內消費狀況。這兩個數據都顯示了巨大的同比跌幅。6月的加工貿易數據下跌了7%,而5月只下跌了3.2%。排除大宗商品的消費性商品進口增長了,但6月的增幅只有8%,遠低於5月的15.2%。

最後,實際上6月的貿易數據可能隱含了些許的復甦跡象。大宗商品進口——除了國內消費和加工貿易以外的分類,6月只下跌了5.2%,遠低於5月的14.5%。

法興經濟學家姚煒表示:

(中國)原油和銅的進口再次出現同比增長,不論是價格還是數量上。不斷下滑的大宗商品價格可能是重新激活中國對大宗商品進口動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仍在等待更多的數據,確認這種進口的反彈是否意味著中國投資環境出現了任何實質性的改善。

中國投資活動的反彈是否是好事,可能要取決於你從短期還是長期看待這個問題(也就是中國經濟結構的再平衡問題)。

姚煒指出了這對人民幣的潛在影響:

在我們看來,6月貿易數據顯示的一個關鍵信息是,人民幣的強勢匯率幾乎不可能是合理的。因為資本流入減少,貨幣市場的平衡應該向人民幣貶值傾斜。

野村證券經濟學家張智威認為,下週公布的GDP數據可能是測試政府容忍程度的時候——中國的經濟增長進一步下滑:

政府將很可能在下週的早些時候召開會議,設定下半年的政策立場,這對中國增長前景是至關重要的。至今,中國政府一直傳遞一致的信號——政策立場將保持緊縮來防範金融風險。當宏觀經濟數據進一步惡化,下週將是測試中國政府的時候——將揭示中國政府願意容忍多慢的經濟增長。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