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美國名校今年錄取多少中國留學生?(組圖)

【看中國2013年07月03日訊】今年美國大學的本科錄取工作早已塵埃落定,各所大學也分別公布了自己新創下的歷史最低錄取率,今年的哈佛大學從去年已很低的7%錄取率上又下降了0.1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在一百個申請哈佛的優秀學生裡僅有不到7個能被錄取,錄取率同時下降的還有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他們的錄取率都不到9%。根據各校的統計數據來看,美國頂尖大學錄取率逐年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籍的申請學生逐年在呈幾何倍數的增加,而每個學校對每一個國家的錄取名額卻基本是固定的。注意這裡提到的「中國籍學生」可能是在中國申請的,也可能是在美讀高中的,但華裔美國人不算在此列。

以下表中是美國一些名校對中國籍學生的錄取數量。

中國留學生申請人數的增加已經到了逐年降低美國大學錄取率的程度,這實在是一個讓人驚訝的現象,這其中尤以對美國常青籐名校錄取率的降低為顯著,而造成這一切背後的社會原因才真正讓人不寒而慄,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了,我們的體制還死抱以「留洋、名校」等來給人分等級、分出身的落後閱人傳統,實在不能不說是一朵奇葩。

中國傳統的圍繞學歷展開的人才評價體系,以學歷、學校出身來選拔人才、任用人才,本來就是不科學的人才觀,而這種人才觀不改變,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就必然會缺乏相應的外部環境,不久前媒體報導的清華博士陳達的遭遇就是這種困境的最好詮釋。陳達的本科來自於山東一所二本高校,考入清華大學攻讀博士之後畢業,在此後七個月的求職中,他連續遭遇「學歷查三代」的痛苦,十次求職中的八次他連第一道的「簡歷關」都過不了,原因是他沒有一個能經得起推敲的本科「出身」,最後這個清華博士沒有拿到一個心儀單位的錄用通知。而在中國大學生本來就十分慘淡的就業市場上,陳達所遭遇的「出身門」絕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但凡條件好些的用人單位都會在其招聘啟事上白紙黑字地明確強調「本科非985、211高校不予考慮」等字眼,這種明顯帶有歧視色彩的招聘要求雖已在教育部目前的清理之列,但是唯出身論的觀念在體制裡早已根深蒂固,實際錄用過程中暗箱操作的潛規則和微妙之處恐怕世人永遠無法知曉,但憑想像和猜測大家也知道會是怎樣的一種情形。

一錘子定終身的高考體制、被畢業的學校打上一生烙印的不合理選拔制度、缺乏人才培養標準和淘汰機制的高等教育結構,導致了家長和考生不得不極力去追逐美國的名校,很多家長甚至對實際上是非官方的美國大學排名如數家珍,死死抱住不放。去年冬天我曾採訪過弗吉尼亞一所著名私立高中的升學顧問,她專門給我講述了她遭遇的中國家長的「名校情結」。該校曾有一個中國應屆高中生打算申請美國東部一個中等排名大學的著名藥理專業,她看中的是那所大學藥理專業的設置、師資、和文化氛圍,但她在中國的家長卻對美國的大學系統不夠瞭解,尤其是對美國一般學校可能有世界上最好的專業和教授的這種常見的情形基本無知,於是千里迢迢從中國專門來美國干預,最後這個孩子只好放棄,去了另一個排名靠前但相關專業卻差了許多的另一所大學,為此孩子一直鬱鬱寡歡,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總惦著想轉學,導致在大學的成績也不好。有好學校的畢業證但沒有好的成績單,至少在美國想升研究院或找工作的話還不如一般學校成績好的學生有優勢呢,更何況多數情況下名教授的推薦信本身就是敲門磚,這和來自哪個學校無關。

其實,不論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中國僱主還是美國僱主都會或多或少地有名校情結的,沒有也不太正常,只是不能過份。美國的考生和家長在選擇學校的時候關注的是「最合適」而不是「最好」,也就是要選擇對孩子品味和性情的學校,因此在正式申請之前家長都要帶孩子到心儀的幾個學校拜訪,每個學校也傾盡所能地舉辦「選擇日」(Choice Day),在這一天裡開放所有的院系、實驗室、宿舍、健身房、食堂等供來訪的家長和考生體驗,學生和家長也有機會和感興趣專業的教授甚至系主任見面交談,看看這裡能否達到內心的期望值,一句話,在美國上大學不是單純的考生被挑選,而是雙向挑選的過程。在這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中,考生和家長首先要客觀地面對自己的水平,瞭解自己的目標,明確自己對未來的打算,全面客觀地評估可能的選擇,然後作出最後的決斷,也就是每個考生先給自己作出準確的定位,然後在找到最「適合」這種定位的學校。

當然這種選擇「最合適」的做法是以以下公平合理的社會體制做底氣的。

首先,在美國不同大學之間的設備、教授等水平的差異是不顯著的(詳見我另一篇文章《在美國教大學有多難》),差別顯著的主要是學生群體,一些以本科為主學校的教學水平很可能會超過以博士培養為主的名校,一個普通大學裡很可能某個專業上有世界絕對一流的教授,譬如,弗吉尼亞的一所學校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絕大多數中國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但化學專業卻有一位諾貝爾獎的得主;再如麻省大學(注意不是麻省理工)Amherst分校和Akron大學的排名都在百名以外,但那裡的有機高分子材料專業在世界的排名都是遙遙領先的。所以在美國名校和非名校之間並沒有嚴格的質量鴻溝,專業是否雄厚、是否適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專業選擇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學校。由於政治,人文和一些社會科學相關學科的就業前景比較暗淡,學校的牌子在就業中似乎有著些許優勢,比如美國的政界就幾乎被名校畢業生掌控,總統歐巴馬和共和黨總統上屆候選人羅姆尼等畢業於哈佛,克里(John Kerry)和小布希等畢業於耶魯,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競選面對民眾時會盡量低調淡化自己的精英背景,怕民眾認為自己貴族化而不切實際,這似乎與中國領導人畢業於清華的高調顯示正好相反。但在工程、醫學、會計等應用性的專業因為就業前景比較樂觀,畢業生本人全面能力則成了主要考核因素,這也是很多中國第一代移民涉足較多的領域,有些華人甚至沒有美國的學位,也在美國的這些行業裡做得風生水起。

還有,是否名校畢業只在申請第一個工作稍有略微的優勢,但如果名校畢業成績不好(美國找工作人家常向畢業學校索要官方成績單的)反而可能弄巧成拙,這很像一本破書卻裝了一個好封面一樣。而在僱主來看學生的學校出身只是極小的一部分,學生在學校的全面發展、交流能力、人際關係能力等佔的比率更大。還有一個工作能否做長久,主要看畢業生能否有發展,能否將自己和所在的位置互相定位好。一旦要找第二個工作的時候第一個工作的經驗和成績開始佔更大的比重,美國的很多統計數據表明,名校的優勢在尋找第二個工作時原本微弱的優勢驟減,到了第三個以後幾乎不存在了,甚至可能變成負面的因素。所以美國人很少用只看起點不看終點的思維定勢來消遣自己的「名校出身」,這一點上很像中國的一句成語「英雄不問出處」,比爾蓋茨能從哈佛輟學創業就可以想像了。

有記者對一些進入美國名校的華裔子女跟蹤調查表明,進入籐校後一些學生顯得有些後勁不足,就是有些在籐校成績不錯的畢業後也不想繼續讀書了,好多隻是在大公司裡找上一份四平八穩的工作,他們對採訪的記者說:「不要把我當人才,我只不過是小時候比別人走得快,早了一點到達人生的頂峰而已」。 這些華裔子弟在上大學以前也都是一心想上籐校的,也曾非常努力,放棄了許多孩提時代的樂趣爭取到了念籐校的機會,但也止於籐校畢業而已。所以在美國進入名校與否實際上並不重要,所謂的大學也不在於「大」而在於「學」,重要的是要找到喜歡和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眼前的興趣和事業的長遠目標能有機結合,不僅學到一技之長,還能全面發展,這樣的學生才會更有後勁。

今天的圖片專門給大家帶來一所古老的弗吉尼亞私立大學(University of Richmond), 即裡士滿大學,論歷史它僅次於我以前介紹的華盛頓李大學,建校近兩百年。它雖然位於南北戰爭的熱地弗吉尼亞首府裡士滿市最昂貴的地區,但卻沒受到戰火的波及,也沒因戰爭停過一天的課。這裡課程規模很小,常常只有幾十甚至幾個人,不像我們公立大學一門基礎課會有150-300多人,學校口碑很好,質量很高,但學費不低,學生多來自富裕家庭,被公認為美國南方最好的小型私立大學之一。


University of Richmond


宿舍區,近200歷史,但都修繕並安裝上了中央空調


都有火災逃生樓梯


喜歡宿舍區的綠化


圖書館,挨著宿舍區,走路幾分鐘的時間


健身房,也挨著宿舍區,條件極好


看看裡面的一排電視,正播出不同頻道


田徑場/橄欖球場


籃球館

在這個籃球館裡,當年曾主辦過克林頓和老布希的總統選舉辯論,就是在這裡,老布希一個不耐煩的看表動作被電視一而再地重複播出,加速葬送了他的這場選舉。


我最喜歡的著名作家Tom Wolf出生在裡士滿,常來這裡演講


麻雀小,但體育項目很牛,看看這個榮譽室


學生活動中心,位於宿舍區、教學區的中間

丫丫出生前後我曾在這座城市工作過一段,住在校園周圍,因此常來校園湖邊餵大雁、鴨子等,現在每次旅行經過這個城市,我們都會在這裡停一下,用丫丫的話說:「去看看我的老朋友們」。


懷疑大雁能活多少年,見過當年那個蹣跚的小丫丫嗎?


野兔子好多啊!


1942年校友捐建的石凳,這凳子會在這裡很多年,但還有多少1942年的校友還在人世?


學校吉祥物是蜘蛛,因此校園能看到很多蜘蛛、蜘蛛俠的圖案


建築上隨處可見這古老的校徽雕像


學校沙盤,我拍的是右側部分,左側有很多教學區

本文留言

作者心路獨舞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