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為孩子小升初擇校 中國家長們難眠
【看中國2013年06月27日訊】(看中國記者周悅編譯報導)據《紐約時報》6月26(週三)報導,下一週,在中國各地數百萬的小學五年級學生將會經歷他們的期末考試。還剩一年的小學教育,他們的父母就會糾結著為他們選一所中學。
對於很多大城市的中國家長來說,痛苦的思考是像這樣的:我們孩子的教育需要有多中國化?多西化?有中間地帶嗎?
「我有一個朋友因為這個晚上睡不著覺。她幾乎快瘋了」,北京芳草地小學一位五年級學生的母親馬女士說。
面對給她11歲的兒子選中學的挑戰,馬女士很是困惑。「我很擔心他未來的學習」,她說。五月份她把兒子帶到美國遊覽學校,但是那沒有產生任何決定。
「他感到很美國化,但是他的朋友在這裡。他想留在這裡。我覺得中國的基礎教育很好,但是我又想讓他有探索和創造的空間,而不只是從書本上學習」,只透露了姓氏的馬女士說道。
接下來的是價值觀問題,這使得她傾向於美國。「我認為傳統的中國價值觀和道德很好」,她說,「但是現在這些不再存在了。而他得學習如何當一個正直的人。」
在中國,家長們強烈的憂慮,部分也許反映了一種「虎媽」和「狼爸」的想法。但他們也談到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定位。就像全世界的父母一樣,他們也想給孩子最好的。
有些人傾向於一個更中國化的教育,因為考慮到語言太困難了,錯過了成型的這幾年,就永遠趕不上。
「我認為很難有真正的雙語教學」,另一名五年級學生的母親邱冬(音)說。「我認為你必須要選一門語言。」
在美國很多年以後,她和她的家人回到了中國。她為兩個兒子試過國際學校,雙語學校,現在是一所中國學校,並認為中文路線最好。
「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真正學習語言,那麼小學是不夠的,」邱女士說,並舉了她小時候的經歷作為例子。她15歲的時候就和她10歲的妹妹到了美國。現在,「差別很大,」她說。邱女士中文很流利,包括書寫。她的妹妹則不然。
「你需要傳統的漢語,知道怎麼用,它的形式和語言結構,」她說。「你需要明白的不僅是語言還有整個文化背景。你得知道整個系統是怎麼運作的。」
對她來說,答案是另一所精英中文學校。就像芳草地的一些家長一樣,她希望她的兒子Oliver考上競爭激烈的北京四中。
這件事需要平衡許多巨大而通常是矛盾的因素——文化、身份和錢,張喬(音)說道,她是一個德中混血的五年級學生Natalie的母親。
「事實是我們的孩子生活在兩種文化之中」,張女士說。
她決定選擇北京八十中的國際化潮流。中國學校越來越多地提供國際潮流,學生們需要外國護照才能進入,那裡可能會提供國際學位的課程。
對張女士來說,不像馬女士和邱女士,錢是一個問題,跟許多人一樣。Natalie在北京的一所國際學校待過一段時間,但是花費很高。「那是我所有的存款!」張女士說,「我做不到。」
在北京的國際學校,單每年的學費大約是23萬人民幣,或者說超過3.7萬美元,當然這也取決於孩子的年齡。
對一些全球化的中國父母來說另一個負面因素是他們在國際學校裡看到的外籍「泡沫」,他們感到這讓他們的孩子遠離了「真正的」中國。一些人說中國孩子在那裡可能會有社交和語言劣勢。
張女士說公立中國學校會更好地教中文,並要求學生形成一種過去對長者的尊敬。她很滿意這一點。她的女兒感到很德國化,但是「我們不得不教孩子如何學到這兩種文化中最好的部分」,張女士說道。「這是下一代,世界看起來將會像這樣。」
許多像張女士這樣的家長更喜歡中國學校裡的國際潮流。但是也有憂慮:這些可能會在兩者之間,既不是真的中國式也不是西式教育。中國的公立學校被教育機構和政黨嚴管著。一些人擔憂這些學校通常是通過一些決定和經濟情況很模糊的機構來聘請外國老師,聘金太低也可能沒有經驗。
或許難怪一些父母為孩子的擇校而睡不著覺。他們想要西方教育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但又不想要花太多的錢和國際學校的外籍「泡沫」;又想要中國學校的文化熏陶,語言和數學能力,但是又不想讓孩子過長時間的學習和激烈的競爭帶來的筋疲力盡。他們希望他們的孩子變得有道德和全球化,既中式又西式。沒有學校看起來可以提供所有這些。
加上在價值觀的衝突混合中有太多選項,選擇對於很多人來說感到真的很難。
(點擊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