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而升則為「飛」(圖)

【看中國2013年06月24日訊】甲骨文的「」字是像形字。字形象一隻鳥兒展開翅膀向上飛的樣子。意思指鳥兒在飛翔。

小篆的字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上部像鳥兒的頭,兩邊像翅膀,中間像鳥的身段。這也是像形字,是一幅鳥兒伸長脖子,搧動翅膀在向上飛行的畫面。

楷書的字形是由小篆變化而來的,寫作「」,後簡化為「飛」。

「飛」字的本義指鳥兒或昆蟲搧動翅膀在空中活動,如;飛蝗、飛蟲、飛禽、飛鳥、飛魚、飛雁、飛鼠。

「飛」字由本義引申指利用動力機械在空中行動,如:飛行、飛船、飛機、飛彈、飛艇、起飛、試飛、宇宙飛船。

「飛」字又引申指在空中飄浮游動,如:飛雲、飛花、飛泉、飛舞、飛揚、飛天、飛瀑、飛沙走石。

「飛」字還引申指速度極快,如:飛奔、飛馳、飛漲、飛速、飛跑、飛毛腿。因為速度極快,又引申指意想不到的,如飛來橫禍、飛短流長、流言飛語。又引申指揮發、散發,如香味飛了。

「飛」字也作姓氏用。

中國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朝,一直到清朝末年才結束,歷經1300多年。科舉制度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規定。一般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等。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稱「大比」。取中者稱為「舉人」。「會試」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於京城禮部舉行。取中者為「貢士」。「殿試」則由皇帝親自主持,只有「貢土」才有資格參加,考中者為「進士」,第一名為「狀元」。

以上三級考試,只有取得秀才資格的人才可參加,而今要講的故事,就跟這科舉會試有關。

卻說南宋紹興年間,有位拆字高手名叫朱安國。這年正逢鄉試,他來到省城。眾多學子聚在各旅店及官方安排的住所,準備參加考試。不少人求他拆字,好預測一下前程。

有位名叫段毅飛的人,寫了個「飛」字請朱國安拆。朱國安盯著「飛」字看了半晌,在旁邊批了四個字「二九而升」,說:「這‘飛’字由‘二’‘九’‘升’三字組成,我只能從字形分析,也不知何意,眼下還說不出禍福。」

在這次鄉試中,段毅飛中了第十九名,被推薦到京城爹加會試。親朋好友鼓勵他:「你這次考中第十九名,這十九便是第二個九,你一定會高中的!」

不料,這年會試,段毅飛落第了。但他不灰心,又苦讀三年。三年後,他再次參加會試,以第九名中了進土。

考中進士後,段毅飛拿出當年朱國安批的「二九而升」紙條,方才領悟到,這「二九而升」,原來是要經過兩個九才能及第啊。

是朱國安算中了,還是段毅飛三年苦讀考中了?看來不說自明。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