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解碼中儲糧:糧庫主任動輒貪腐過千萬(圖)

 2013-06-13 18:5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配圖/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3年06月13日訊】2013年5月31日,中央第一巡視組進駐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下稱「中儲糧」)不久,位於中儲糧所屬黑龍江林甸直屬庫便發生了一場大火,燒出了這家巨型央企的種種問題。

這場火災讓中儲糧遭受重大損失,從官方先稱損失過億到後來改口直接經濟損失307萬元,凸顯出中國部分糧食品種龐大的收儲規模與存儲安全的矛盾。

糧食收儲政策雖然對農民售糧收益和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有正面作用,但其破壞了糧食市場價格機制的發揮,現在正逐漸對糧食安全產生威脅的作用也正在顯現。

而中儲糧的其官商雙重身份,注定它不止於扮演中國糧食「蓄水池」的角色,追逐經濟效益這個特性,也越來越顯現出來。

儲備糧安全隱憂

中儲糧林甸直屬庫的大火,起於露天存放在用草圍成的臨時糧囤中。露天糧囤儲糧引發了外界的質疑。

業內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介紹了相關背景:東北玉米豐收,導致價格低迷,今年年初國家出臺了臨儲政策,中儲糧對東北地區的玉米敞口收購,收購量劇增導致本身庫容不夠,就打了外垛。

按照官方說法,林甸糧庫核定倉容量為7.6萬噸。但在火災發生時,該庫實際存放的糧食已經達到了15萬噸。由於很多糧食只能露天存放在用草圍成的臨時糧囤中,加上消防設施有限,客觀上加大了防火難度。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條件好的糧庫都有一整套數字監控設施,尤其是對溫度、濕度可以做到實時監控,所以糧庫發生火災的概率非常小。而由於外垛不屬於數字監控系統的範圍,發生火災、雨災的概率就會增加。

來自國家審計署在5月10日發布的2013年第8號公告稱,從2008-2011年,中儲糧總公司部分直屬庫在中央儲備糧存儲方面存在混倉存儲問題。

一份關於中儲糧在2011年度財務收支審計結果顯示,還有個別直屬庫存儲設施不符合倉儲標準、在無承儲資格單位存儲中央儲備糧。

權威數據顯示,其實中央直屬儲備庫直接管理的中央儲備糧只有30%左右,剩下70%左右的儲備糧都是由地方糧庫代管。

儘管國家審計署的公告並未點名是中儲糧的哪家糧庫存在混倉存儲問題,但此次林甸直屬庫火災暴露了相關問題。

落後的基礎設施和倉儲條件,是導致糧食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重要原因。其實,黑龍江大火前,河南、河北早已出現了倉庫小麥爆滿、露天存放小麥的現象,中儲糧部分地方代儲庫在倉儲管理、設施標準、倉儲條件等諸多方面問題重重。

在2012年夏天,位於河南省葉縣田莊鄉的田莊糧庫在一場大雨裡坍塌。糧庫工作人員稱,因為當時倉庫收購糧裝得太多,倉庫承受不了便倒塌了。

與起火的林甸糧庫一樣,有限的庫容並不能阻止每年大規模地敞開收儲,因為收購的糧食越多、存儲的時間越長,糧庫獲得國家補貼的資金也就越多。

收儲政策讓參與政策收購的企業嘗到甜頭,每逢收儲時節甚至出現違規搶購糧食、收購糧食品質不達標、以次充好、想方設法拖延糧食出庫時間等亂象。

收儲灰色地帶

中儲糧的倉儲收益優厚,國家相關托市收購規定:一公斤普通小麥的收儲和保管費用加起來是0.13元/年,一噸小麥就是130元/年。為了收入和利潤,糧庫普遍搶收糧食。

多位業內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2009年、2010年的時候,中儲糧和委託庫點搶收小麥「近乎瘋狂」。有些小麥達不到品級要求的,也一併收儲。比如本來屬於三級、四級的小麥,糧庫寧願給一級、二級小麥的價格收儲(每級小麥價差2分錢)。

這導致了貓膩。據多位業內人士向時代週報透露,河南有些糧庫賬面上的小麥是一級、二級,但倉庫裡收的很可能是三級或四級。更有甚者,糧食裡還有摻沙摻土等問題發生。如果監管不嚴格,糧食的質量很難得到保證。

搶收導致小麥收儲量大而質差,後期銷售困難,嚴重影響市場。

「當時收儲的小麥雜質多、水分高,再加上保管不到位,造成現在出售的小麥很差,有些竟然長出芽兒!有的麥子飼料廠都不要,更何況麵粉廠了。所以2010年收的小麥,到現在還沒賣完!」業內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的競拍情況(河南地區托市收購小麥需經其拍賣),最近一次托市收購小麥競拍是在2012年12月26日,數量為304.14萬噸,全部為2009年和2010年的小麥。而2012年收購的小麥卻至今遲遲不予拍賣。業內人士分析:「可能是想把之前的小麥放完,因為2012年小麥一上市必然影響之前的小麥,想拍賣2010年的小麥,不就更困難了嗎?」

市場由此嚴重扭曲,2013年初,河南駐馬店市的麵粉廠進價竟然達到每斤2元,接近一般價格的兩倍。

搶收之外還有放糧不及時,中儲糧在企業庫存緊張時期放糧不及時,造成糧價不正常上漲的現象屢見不鮮。近年,國家在東北收儲數百萬噸水稻,收儲後的第二年8-9月份市場比較緊張,但庫存的水稻並沒及時投放市場,東北水稻價格漲至每斤1.6元,差不多1噸有400-500元的漲跌幅。

另外,各種收儲性質的糧食之間的轉換,是糧庫普遍存在的牟利伎倆。

業內人士介紹,中儲糧糧庫收儲的糧食大致可劃分為三種:儲備糧、托市糧和貿易糧,儲備糧為執行國家戰略儲備任務而收儲;托市糧即是每年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而收儲的,故名曰「托市」;貿易糧則是糧庫為牟利而自行購進、賣出經營的糧食。

三種糧食雖然價格不一,但在現實中卻沒有明顯界限,之間的轉換存在「空間」。比如,當糧價(小麥、玉米、大豆等)上漲到1.4元每斤,糧庫把托市收購的糧食當成「貿易糧」賣掉,每斤三分錢的差價,一噸就是五六百元。

備受爭議的雙重身份

成立於2000年5月的中儲糧,可以享受國務院確定的國有大中型重點聯繫企業的有關政策,並在國家計畫、財政中實行單列。

截至2011年底,中儲糧資產總額3167.51億元,負債總額2795.78億元,所有者權益總額371.73億元,當年營業收入1794.58億元,利潤總額38.26億元。

在國資委下屬115家央企名單中,中儲糧名列第47位,屬於53家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

享受「在國家計畫、財政中實行單列」,必須具備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產品也要對國家生產建設和對國內市場供應及出口創匯具有重大意義、具有較高的經營管理水平這3個條件。

中儲糧據此依靠政策傾斜和扶持可獲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糧源壟斷等優勢,這些優勢使得中儲糧迅速成為由國糧源收購的巨無霸。

這個巨無霸共設立24家分公司,擁有338個直屬庫,扮演著中國糧食「蓄水池」的角色,「負責中央儲備糧油的經營管理,同時接受國家委託執行糧油購銷調存等調控任務。」

中儲糧獲得的巨大政策利好同樣吸引地方糧食企業,地方和企業的糧庫很樂於中儲糧伸出橄欖枝,因為聯手就意味著可以分享巨額補貼的湯羹。

由於國資委對央企有利潤績效的考核要求,其在收儲糧食過程中必須「保值增值」,這讓中儲糧具有備受爭議的雙重身份。

以2012年刊,中儲糧在該年累計收購政策性糧食3747萬噸,油菜籽437萬噸、加工成油151萬噸。如按公開數據的每噸2000元的收購價格(稻穀與小麥、玉米最低收購價格不同)計算,中儲糧僅2012年收儲糧食的啟動資金就需要約700億元。

如果這些糧食保管一年,按2010年小麥收購預案,國有企業收取每年每公斤小麥0.07元的保管費用,而另外中儲糧還可以單獨享受托市的每年0.13元每公斤的收儲和保管費用。

高價保管費用並不包括中儲糧每年所獲稅收優惠與財政補貼的龐大款項,這就注定中儲糧可以「裁判踢球兩不誤」,國家和市場方面都能利益均沾。

儘管中儲糧的主要任務之一是調控市場,必須逆市而動服從國家調控,但企業追逐利潤的本性在中儲糧身上也照樣適用。

中儲糧不僅壟斷中國托市收購坐享巨大收益,更積極開拓市場化項目,在糧油市場上再憑藉先天的「糧倉」優勢分蛋糕。

就在6月初,中儲糧宣布欲在全國電視媒體廣告宣傳上投下10億重金,以培育品牌增加企業無形資產,有人認為這表明「天下糧倉」希望變身「天下糧商」。

內部碩鼠頻出

在中儲糧以外的糧庫工作者眼中,中儲糧才是糧食系統裡真正的肥缺,他們是政策補貼的最大受益者,又能憑藉壟斷優勢佔領市場資源。

托市並不太賺錢,來自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丁聲俊的研究表明,中儲糧2005年到2006年的托市糧的「購與銷」環節核算,僅盈利2.7億元。然而同期中央財政還提供了158億元的財政補貼,其中糧食保管費用72億元,貸款利息補貼86億元。

中儲糧的糧食保管費用就是一筆不小的錢,在地方糧庫的人看來,這就是中儲糧穩賺不賠的又一砝碼。

「中儲糧在河南省隨便一個直屬庫,每年僅保管費都是千萬元以上。」河南省一位市級糧庫的主任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在他看來,直接的政策補貼讓中儲糧的錢來得太容易,所以才有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的腐敗窩案。

儘管成立只有13年,但中儲糧系統內部腐敗一直是個無法忽視的問題。最近幾起關於中儲糧內部腐敗給公眾印象最深的,就是其河南分公司的腐敗窩案。

自2010年以來,中儲糧許昌直屬庫及其襄城分庫、安陽直屬庫滑縣分庫、河南周口直屬糧庫相繼發生多起貪污腐敗案件。

中儲糧河南周口直屬庫主任喬建軍攜款潛逃後,直到2011年12月份,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總經理李長軒被中紀委「雙規」,中儲糧河南分公司腐敗窩案才告一段落。

由於中儲糧屬國資委直管,其各個直屬庫基本免於紀檢、工商、稅務、衛生等部門的外部直接監管,整個中儲糧系統來自外界的監管顯得十分有限。

這些糧庫的庫主任,動輒貪腐過千萬元,其涉案金額絲毫不遜於官員的貪腐數額。

屢屢發生的糧庫貪腐案件,足以表明中儲糧這個巨無霸,在資金運轉方面存在漏洞。

上述國家審計署的公告,從側面證實這一問題的嚴重性。該公告是對中儲糧本部及所屬14家分(子)公司審計後得出,涉及資產量佔中儲糧資產總額的50%以上。

公告顯示,從2007-2011年,中儲糧20家所屬單位存在未及時確認輪換費用補貼收入、未全額確認輪換損耗、未足額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等問題,5年間合計造成少計收入11072.32萬元。其中少計成本費用17404.57萬元、多計成本費用1963.82萬元,導致多計利潤4368.43萬元,僅2011年就多計利潤8209.84萬元。

審計公告認為,中儲糧除了財務問題外,在執行國家政策、重大經濟決策事項和內部管理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

是次審計公告還顯示,僅2011年,中儲糧總公司財務部未經內部審批,在北京農村商業銀行等13家商業銀行開立定期存單,累計資金84.4億元。

「一、清查賬面糧食與實際糧食對不對,夠不夠數。二、清查糧食構成問題,細究各種收儲性質糧食的轉換過程;三、化驗核查糧食質量,看一級小麥到底是不是一級小麥。」接受時代週報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強烈建議中央巡視組清查中儲糧倉庫。

原標題:解碼中儲糧:儲備糧安危

来源:時代週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