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截圖)
孩子要真正獨立,父母得先下定決心!要父母放棄控制欲,談何容易?這已不是父母跟孩子之間的問題,而是父母該如何面對自己。
親子溝通 達成獨立共識
剛開始到法國巴黎生活,我和大女兒都想各自獨立,卻行不通。
我自知,若不是孩子到巴黎學音樂,我這輩子不可能在法國生活,那麼靠近古典音樂的殿堂。透過她,某種程度滿足了我的夢想;也因為這樣,我必須有所付出、交換,這看來似乎合理。
到法國第二年,大女兒就交男朋友,練琴更不上心了。前三年,就算在我面前拉琴,都可以感覺到她的心思不在音樂上。我知道,即使女兒這樣不認真,最後還是可以畢業,拿到音樂名校文憑。我承認自己有虛榮心。但是,當她畢業後,我對她音樂上的期待就要「歸零」了。
所以當時我明白的告訴她,自畢業那天起,彼此間的臍帶也該完全切斷了。同時,我也決定,要好好栽培自己,精進指揮技術,不虛度未來四年。
大女兒常覺得我給她太多壓力。我告訴她,那是因為我們都「不健康」;她得剪斷依賴我的臍帶,我要斬斷控制她的魔掌,我們必須一起做。她不反對。
我又告訴她,經濟不能獨立的人,父母就會透過經濟援助來掌控、維繫彼此的關係。這對親子雙方都不好,使人養成了依賴性、掌控欲。
女兒跟我拿錢,我會抱怨,並開出條件,希望她拿了錢就要好好練琴。她一方面想過自己的生活,一方面又很心虛的繼續使用父母的錢。所以親子間的共識是:在心理上,我們都要開始做切割。但是,真正完成,是在她畢業那天。
過程中,她也曾恨得牙痒痒的跟我說:「老爸,你很厲害!你成功的讓我覺得:用你任何一分錢都很可恥!」以前她花得天經地義,說這話時,她可是明白了我的決心。
獨自應對 生命脫胎換骨
大女兒快十八歲時,在老師鼓勵下,她到立陶宛參加海飛滋小提琴國際大賽。當時,立陶宛是初春,冰天雪地的,她犯頭痛,又沒有藥可以吃。在身體狀況很糟的情況下,她克服一切,獨自完成了比賽。
從老師提議,到她成行,拿了第三名回來,從頭到尾,我都沒有主動詢問過,也沒提供任何協助,一切訊息都是她主動告訴我的,老師還資助了她。就是這一次,她真正知道,我要彼此獨立的決心有多麼強烈。
她回來時,我熱情的歡迎,並恭喜她度過最艱苦的一關。她說:「老爸,那天朋友送我到機場時,我一直想哭,覺得爸爸真的不理我了!」我告訴她,我打從心底放手,決定要透過這件事讓她長大;當她自己走一回,就能脫胎換骨了!
接著,她開心的跟我分享整個過程。她沒有抱怨,只是一度為了老爸真的狠下心而傷心,但同時她又很高興,因為爸爸沒有插手,讓整件事都成為她一個人的功勞;這是她生平為自己立下最大的戰功,意義深遠。幾個月後,她一畢業,就真的完全獨立了。
事實上,女兒的蛻變,從到巴黎的第三年就已展開。她對音樂認真起來,又能把我的音樂見解聽進去,在第四年表現優異;畢業考時,除了拿到第一獎,所有評審也都給她最高的評價。
掌握人生 一切靠自己
當我確定放下對女兒的控制欲,她真的獨立了,是在我返臺前夕。我承諾回臺灣後,還可以零星的贊助她兩萬歐元,以補貼生活;不過,這是基於對藝術有追求的人的支持,是以朋友角度出發的。
回臺六年內,我們陸續給她新台幣八十萬,其中八成是她在臺灣申請到的獎學金。這些錢是要給她安全感,讓她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實際上,她盡量不動用。
她獨立在巴黎生活後,只要有時間,就去接零星的演出,自己打工掙錢,因此結識了許多很棒的音樂家。而她心裏清楚,自己一手建立的人脈、演奏得到的評價,將是未來繼續立足社會的保障。從我離開巴黎起,孩子的音樂生命才完全的展開。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