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陳搏老祖的故事(圖)

 2013-06-01 13: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陳搏字圖南,號扶搖子,毫州(今安徽毫具、渦陽、蒙城等縣地)真源縣人。年幼時,不會說話。到了四五歲,一次在河中戲水,岸上有位穿青色衣裙的夫人逗引他,抱在懷中餵奶,奶後陳搏便會說話了,而且悟性很高,聰明過人。待長大了,經書史書全部都讀過。陳搏說:「我過去學的,只夠寫我的姓名,我將遊歷泰山,和安期生、黃石公一類的道士探討脫出塵世的法術,怎麼能阿世隨俗被埋沒,總被生與死的輪迴所控制。」便散盡家中財物,只帶著一個平底石鍋出走。   

                     

                                陳摶老祖         

後梁、後唐的士大夫為吸取他的清高的風尚,都曾見過他的面,就好像看到了景星慶雲一樣。然而,陳搏都不與他們交往。後唐明宗親自書寫詔書召陳搏入朝,他見皇帝只拱手為禮,而不下拜,唐明宗款待他更為謙謹慎重,並賜給陳搏三名宮女。陳搏賦詩表示謝意:

雪為肌體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得來。
處士不興巫峽夢,空煩雲雨下陽臺。

接著就消聲匿跡於武當山九石岩,研練服氣和不食五穀的法術一共二十多年。等到移居華山時,已經七十多歲。陳搏時常閉門臥睡,幾個月都不起來。                 

後周世宗顯德年間,有上山打柴的人在山腳下看見屍骨已佈滿塵土,走上前一看,原來是陳搏。過了很久,陳搏起身,說:「我睡的正香,為什麼要打擾我?」後來,周世宗召見他,賜他道號「白雲先生」。                 

有一次,陳搏騎驢在華陽遊歷,聽到宋太祖登上皇位,拍手大笑說:「天下從此安定了。」宋太祖召見他,他不去。再次召他,他推辭說:「九重天(指朝廷)上的詔示不要讓丹鳳鳥送來了,我出仕的心早被山野白雲留住了。」到了宋太宗初年,他才奉詔赴朝廷,但只要求得一間雅靜的居室。宋太宗便賜他建隆觀的一套居室。他便關門閉戶,酣然入睡,一個多月後才起來,便告辭而去。宋太宗賜他「希夷先生」。                 

有一天,陳搏派他的門徒在張超谷這個地方建一幢石室,建好後,陳搏前去察看,說:「我的歸處就是這兒吧!」接著以左手支腮幫子死去,過了七天,容色仍然不改平時,肢體還有溫度。此時,有五色雲瀰漫峽谷出口,一個多月也不消散,時年一百一十八歲。        

當初,戰事紛亂時,宋太祖的母親挑著一對籃子,裡面坐著太祖、太宗,以避戰亂。陳搏遇到他們,就念了兩句詩:「莫道當今無天子,卻將天子上擔挑。」又有一次,碰到宋太祖、宋太宗與趙普遊覽長安街市,進了一家酒館,趙普坐在太祖、太宗的右邊,陳搏見到說:「你只是紫微垣的一顆小星星,怎麼可以坐上座呢?」

種放最初跟隨陳搏學道。陳搏對他說:「你能碰到開明的天子,就可以馳名海內。但可惜的是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名聲,等你的大名傳揚出去時,你會因為外物的牽累而身敗名裂。你要警惕呀!」種放晚年竟然喪失清明的節操,干了壞事,正如陳搏的預言。               
有一個叫郭沆的人,年少時住在華陰這個地方。曾有一次夜裡出外觀天象,後半夜,陳搏呼叫他要他馬上回家,並且與他一同前往,走了一、二里地有人呼叫報告說郭沆的母親已死。陳搏因此給郭沆藥,要他快去還可以挽救。回到家後,郭沆給他母親灌了藥,馬上就甦醒過來。華陰縣令王睦問陳搏:「先生您生活在溪水和岩石之間,住什麼屋子裡呢?」陳搏一邊笑一邊吟誦道:

華山高處是吾宮,出即凌空跨曉風。
臺榭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                 

有一天,一位客人路過,拜訪陳搏,正碰到陳搏睡覺,看到旁邊有一位奇怪的人,聽著陳搏的呼吸聲,用黑筆記下來,紙上模模糊糊看不清楚寫的是什麼。來客奇怪地問那個人,那人說:」這是先生的華胥調和混沌譜。「陳搏曾碰到一位身上長滿長毛的女子,那女子贈給他一首詩,詩寫道:

藥苗不滿笥,又更上危巔。
回指歸去路。相將入翠煙。

宋太宗聽說陳搏擅長相面,派他去南衙。陳搏只見到宋真宗(時未繼位)和署門,就回來了。  

問他什麼原因,回答說:「那裡的衙役都是將相,何必再見他們的王上。」  

(此謂陳搏已預測到真宗及親信將登上北宋政治舞臺)於是,宋太宗便議論太子繼位之事。決定陳搏以易數之學授穆伯長,穆再傳授給李挺之,李再傳給邵康節。以像學傳授種放,種放又傳給廬江許堅,許堅又傳給範諤。到了今日,因為傳承幾代,其中糟粕還存在著呢!

来源:《白話仙佛奇蹤》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