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日本平民百姓眼中的中國(組圖)
這是第四次踏上日本土地,在東京六本木高大的寫字樓裡,看著樓外如蜘蛛般大小,來來往往的人們,我好像置身於世外。(攝影東京六本木-丁目)上世紀80年代,70%的日本國民比較喜歡中國。最近的民意測驗顯示,喜歡中國的日本人在減少。
攝影九州福岡博多。
日本早稻田大學中日關係史教授劉傑認為,造成日本國民對華好感度下降有很多因素,有歷史認識問題、領土問題、經貿問題、中日關於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等,很多問題聚集、糾纏在一起。
攝影東京上野。
食品安全是個大問題。這幾年來,三氯氰胺,蘇丹紅,老酸奶,一個接著一個不時地爆料出來,何時是個盡頭呀?
攝於廣島靖國神社外。
據調查顯示,中日兩國各有約九成的國民,是通過本國的媒體報導,作為瞭解對方國家或中日關係的信息來源,反而以旅遊或與對方國家朋友接觸這種直接交流體驗方式的人,極其有限。這說明兩國媒體對中日關係的影響和責任,是極其重大的。
攝影大阪難波。
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日本的國民還是有一些壓力,心情還沒有調整過來。日本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經濟持續低迷,至今已有20多年,去年GDP增速是-0.9%;而中國最近30年來,經濟蓬勃發展。兩國經濟一冷一熱,讓很多日本民眾心理難以調適。
在日本的大型百貨商店,都提供中文導購服務,服務員有日本人,也有中國人。很多店可以刷銀聯卡。到日本血拼的國人不在少數。
攝於大阪難波。
因為這使戰後乃至近代以來日本在亞洲的地位發生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這也是30多年前日本開始對中國援助時,日本沒有想到的,中國會發展成這樣。
攝影東京筑地市場
攝於大阪難波。
看待歷史問題,兩國國民視角不同。攝於廣島天守閣外。然而,更多的日本人是和1945年以後的歷史對話。當時日本產生了新的憲法,建成了民主國家,伴隨的是經濟的高速成長。很少有年輕人會把過去的戰爭和當今的日本聯繫起來去思考,去認識日本。
攝於九州福岡博多。
這之間就有一個很大的差距。這樣兩個國家去對話的時候,就出現一種狀況,我們中國人認識現在的時候,總喜歡把近代史上受屈辱的這段歷史和現在要建立一個現代的強大的國家這樣的思維聯繫起來。而日本人認為戰後我們一直在建立一個民主的國家,沒有侵略的問題。他不會把現在所發生的問題和戰爭聯繫到一起。
攝於大阪難波
日本也有看手相的呀,攝於東京上野
面對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的言行,中國人同樣滿腔怒火、義憤填膺。越是憤怒的時候,越要保持清醒和理智。越是危險的對手,越要研究它、學習它。面對日本這樣一個國家,我們確實無法準確預言它的未來;但面對充滿變數的未來,我們國人必須有所思考、有所準備、有所作為。
在北京地鐵裡,戴口罩的少之又少,攝於東京新宿地鐵。坐飛機從國內飛到日本,再從日本飛到國內,兩地空氣質量明顯不同,也讓我理解了奧運時老外來中國為什麼帶口罩。
攝影東京新幹線站。
現代化程度天壤之別。大的方面不說,因為所謂飛機,高鐵等中國也有,但究其成熟程度卻有著天壤之別,日本彈丸之地,鐵路縱橫交織,如蜘蛛網般密佈在日本的國土上,所有能夠自動化的地方和崗位基本都實現了自動化,無處不在的自動售貨機就是最好的例證。
攝於廣島。
日本把400型高鐵技術賣給了中國後,便馬上推出了更新的700型列車。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誰都不會把最新的技術賣出去的。要想強大,靠誰都不行,國人當自強呀!
服務意識天壤之別。在日本,衣食住行從大到小無不體現出最細緻入微的服務意識,從洗手間的設計到早餐橙子的切法、到付款時服務員替您付款都體現出對人最大的尊重。服務人員對來賓的禮遇可謂貴賓待遇,來去皆低頭行禮,進出都問好致意。
他們的歡送一直要到目不能及才離開,而且離開前,一定要鞠個躬。鞠躬也絕不是隨隨便便,而是一直鞠到70度看到自己的腳尖為止。攝於東京成田機場。
攝於東京-大阪希望號新幹線列車上。
乘務員在離開車廂前都向大家鞠躬致敬,不管你是在注視她,還是在睡覺……
只有三、五步的小路口,即使紅燈亮了,也沒人過馬路-攝於東京六本木。法律意識天壤之別。日本已經是發達的法治社會,而國內仍然在建設法治社會,根本上還是人治。
攝於九州福岡。老太太走路慢,紅燈亮起時,沒有走到馬路對面。車輛還是靜靜的等待,沒有鳴笛催促,遠處的紅色小車沒有起步先行。
攝於大阪難波蟹本店。
商品質量天壤之別。日本商品全是明碼實價,而且價格相差不大,且沒有假貨。各種食品和商品的標準遠遠高於國內。也不存在假鈔,你到日本買東西會發現沒有人會拿著鈔票驗明真偽。誠信的社會環境節約了大量的交易成本。
星期日,大街上空無一人 - 攝於東京街頭。
社會管理天壤之別。由於具有普遍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操守,社會貧富差距較小,公正和正義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日本社會的管理非常開放,從無人值守的政府大門、警察署,到無人看管的體育場、公園等等,處處都體現出一種自信自律開放自由的社會管理模式,無需「維穩」,即可和諧。
攝於東京筑地市場。
和日本人談起日本社會,他們常會說起一個詞:一億中流。日語也是這四個漢字。意思是大約一億日本人自認為自己的經濟狀況處於「中流」水平(日本人口1.28億),與統計結果也大致吻合。日本國土面積小,比較注重經濟的均衡發展,重視通過二次分配等各種手段使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不產生太大的差距。
攝於東京新宿。
東京是全世界生活費用最高的城市,整體工資水平相應地比日本其他地方高,但也只有10-20%的幅度。而且,除了醫生、律師等少數行業外,各行各業的工資收入沒有太大的差別。日本各大企業的社長(即總經理)的收入高於普通員工的倍數也是發達國家中最低的。
筑地市場:日本最大的魚市場,坐地鐵「大江戶線」就可以到。
筑地市場緊挨著品牌店林立的銀座,在東京的飲食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