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防兒子賣房揮霍 老人房產證拴腰上6年(圖)

 2013-05-05 21:0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老人向記者展示他的房產證

垃圾、大壞蛋、死兒子……惡毒的形容詞如同最銳利的子彈,從67歲的楊德志口中,高頻次地發射出來。

它們不約而同地指向大兒子楊子龍——楊德志在中華遺囑庫保存的遺囑上,重重寫下一句:楊子龍沒有繼承我財產的任何權利,他太壞了。

6年以前,擔心兒子變賣揮霍,他把一套57.7平方米房子的房產證,日夜拴在腰上;6年以後,遺囑,成為這位老人最後的戰勝利器。

不到書寫的一刻,你不會明白自己最放不下的是什麼。楊德志以外,老人們的內心牽掛,如同繽紛的萬花筒,在中華遺囑庫,這個由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和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聯合發起、3月21日剛剛新生的公益項目中一一上演。

財產絕對不能由我的長子繼承

「我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及本人意願,訂立遺囑如下:「我去世以後,我的以下遺產(屬於我的份額)由次子繼承,房產位於北京市豐臺區玉林裡××號,其中屬於我的份額及我可能繼承的份額……」

2013年4月1日,西方愚人節,在西交民巷73號的中華遺囑庫第一登記處,攝像、錄音、公證員公證,67歲的「老北京」楊德志,鄭重立下遺囑。「如果前述繼承人或受贈人先我去世或者他放棄喪失繼承權,則本應由其繼承的這份財產由我另作規定。但這些財產絕對不能由我的長子繼承,我宣布我的長子喪失了對我遺產的繼承權。楊子龍沒有繼承我財產的任何權利……」在這句話的末尾,他特意加上四個字——他(指長子)太壞了。楊德志知道,這份遺囑將留存,直至他去世。

「上述人員繼承財產屬於個人財產,不屬於夫妻共同財產。本遺囑是我目前的唯一遺囑,我從來(沒有)訂立過其他遺囑。」聲明完畢,楊德志向遺囑錄入員遞上自己的身份證和手寫遺囑,登記了姓名、曾用名、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錄入員掃瞄了他的身份證。接著,他伸出了自己的右手食指,摁在指紋掃瞄器上,留下了自己的三枚指紋。看著攝像頭,他大聲回答了工作人員的詢問。「我叫楊德志,手機號碼是……現在的居住地址就是戶口本上登記的地址,繼承人是我的小兒子,我去世以後我的財產全由他繼承。」錄入員做這一步,是為證明遺囑人訂立遺囑時頭腦清醒,遺囑是個人意志的體現。20分鐘的登記流程,遠比楊德志與大兒子幾十年的恩怨要短暫、清晰得多。

兒子從小沒和父母一起生活

時光倒流,70年代,近而立之年的楊德志在北京第一百貨公司擔任倉庫保管員。因一個偶然,他認識了農村出身的初中數學老師王秀蘭,兩人相愛了。 1977年,大兒子楊子龍降生,這讓32歲的楊德誌喜出望外。無奈,他工作很忙,妻子又在鄉下教書。而王秀蘭的姐姐膝下無子,於是,夫婦倆把兒子送給大姨家撫養。即使在今天看來,楊德志依然認為這是正確的選擇。「他大姨夫做琺琅工藝,一個月能掙136塊,我們兩個人的工資加起來才80多塊。」每月,夫婦倆會拿出其中一個人的工資,交給孩子姨家,「這樣兒子能生活得更好一些」。

與兒子長久的恩怨與隔膜,是否源自於小時候兒子與親生父母的疏離?楊德志至今不承認。

每天忙完工作,楊德志會過來看看兒子。而在不多的相處裡,王秀蘭常常抱著小人書來看兒子。1毛錢一本的小人書,在當時看來近乎奢侈品,她一買就是十多本。時至今日,兒子小時候的樣子,王秀蘭仍歷歷在目。「這是貓爸爸,這是貓奶奶,這是貓兒子……」王秀蘭模仿著兒子當年看小人書的語氣,臉上泛出笑意。有一度,楊德志也開始思考起幸福的意義。那是1998年,妻子早已回到城裡,沒考上大學的楊子龍,找到一份在銀行上班的好工作,工作地點位於北京最繁華的王府井;二兒子順利考上大學,雖然,那是一所楊德志瞧不上的外地二本院校。他問自己,真的就得到幸福了麼?可他似乎又有預感:「就像蓋大廈一樣,看著地基不穩,就想著,大廈會不會哪一天忽然倒塌了。」那段時間,他隱約覺得,大兒子會走上邪路。從初中開始,他常常問父母伸手要錢,到最後,數額越來越大,理由也越來越五花八門。

我就是啃你們的怎麼著

2000年,撫養楊子龍長大的大姨因食道癌去世。楊德志漸漸聽到了大廈傾頹的聲音。那時起,大兒子楊子龍不好好工作了。他三天兩頭不上班,後來就乾脆辭職了。王秀蘭不知道,是否是大姨的去世,對兒子產生了影響。有那麼半年,楊子龍待在家裡,無所事事。有時,他坐在大姨去世的屋子裡,捂著臉,沉默不語。她試著去開導,但兒子只是重重地嘆息,說:「媽媽,我怎麼覺得我走不出來了?」另一方面,同一屋檐下,搬過來與父母同住的楊子龍,卻和父親的矛盾急劇激化。「不勞動,伸手要錢,高消費,有時一個月能花一萬多元……」楊德志數落兒子。他還記得,有次,看到電視上出現「啃老一族」的新詞,兒子看看父親,脖子一硬,「我就是啃你們的,怎麼著?」甚至,要不到錢,楊子龍開始動手了。一次,楊子龍頂撞了媽媽。媽媽打了他一下後,楊子龍對媽媽揮舞起拳頭。

這樣的狀況,以後又出現了三四次。有次,看到媽媽在喝酸奶,無來由地,楊子龍一把奪過酸奶瓶,狠狠地摔在地上。王秀蘭哭了。小時候,有次楊子龍和弟弟拿了她給的零花錢,買了較貴的冰淇淋,她打了不聽話的楊子龍,這是唯一的一次。而在成年後,楊子龍將當年挨的打,一次一次加倍還回去。這個瘦削的老師,曾在被學生打傷後選擇息事寧人,在兒子的拳頭面前,也選擇了隱忍。

房產證是命

2006年,有次回家,楊德志意外地發現,家門被撬了。失去的,除了冰箱、洗衣機、彩電,還有楊德志櫃子裡的衣服。「全被他當破爛一樣賣掉了。」楊德志認定,楊子龍拿去賣了「破爛」,接著揮霍掉了。「我不能和他相處下去了,這樣下去,不是他死就是我死。打不過他,我躲還不行嗎?」2007年4月,楊德志忍無可忍,帶著他玉林裡的房產證,開始了一場「逃離」。

這是一套位於北京二環邊上的房子,原本是單位分的福利房。按照北京飆升的房價,這套房子很快就過百萬了。雖然把房子讓給楊子龍居住,楊德志卻擔心,兒子最終會打房子的主意。從中間攔腰一折,再從右邊掀起4分之一,紅色的皮質封面並不聽話,楊德志使勁一壓——他滿意了,房產證被折成了和戶口本大小相彷的模樣。從此,他把它封進塑料袋,揣進兜裡。

此後6年,無論白天或黑夜,楊德志總把它放在一眼就能看見的位置。白天,是貼近他肋骨的外套口袋;晚上睡覺,就把它拴在腰上。楊德志總要摸一摸,感覺到它硌著自己的硬度才踏實。也就從那時開始,楊德志打定主意:不讓兒子拿到自己一分錢財產,迫使兒子去勞動,自食其力。

今年5月2日,有電視臺記者找到楊德志。面對鏡頭,楊德志展示了他的房產證。原本透明的塑料袋,已呈現出複雜的色澤。楊德志一層一層地將塑料袋拆開,小心地拎出房產證。「房產證是命!」楊德志突然抬高聲調,翻開房產證的內頁,示意記者拍攝。那裡有一個鮮紅的公章。「別看這個證破,可都是真的!」

撿瓶子供孩子留學

5月2日,楊德志錄完電視臺的節目,騎著電動車,回到他和王秀蘭現在居住的地方。從一塊「分鐘寺歡迎你」的路牌進去,穿過密佈川菜館、東北菜館、播放高分貝音樂的2元店的主街,再往東進入一條垃圾遍地的胡同,楊德志熟練地穿梭其中。這原本是一間13.8平方米的教師宿舍,位於南三環外城中村分鐘寺內。6年前,老兩口搬來這裡。茶几上,是一把已經發黑、開始往外溢水的香蕉,10元3包、臨近保質期的雪餅,還有一臺2元錢買來的收音機。就是這臺收音機,讓楊德志聽到中華遺囑庫建立的消息。當時,他激動得半宿沒睡著覺。他勸說妻子,也去立份內容相同的遺囑,王秀蘭卻還在躊躇。與丈夫相比,她還能和兒子勉強說上幾句話。但「犟脾氣」的丈夫和「不爭氣」的兒子,讓她夾在其中左右為難。「你看我們家正常嗎?吃最便宜的,用最便宜的,別管東西有用沒用,逮著便宜的就往家裡抱。」王秀蘭嘆息。

這遠不是他們最窘迫的時候。2003年,抱著最後一絲希望,加上楊子龍的強硬要求,並不寬裕的夫婦倆,想送兒子赴荷蘭留學。前前後後,他們一共花了15萬元。「在當時,那可是一套房子的價錢。」楊德志抽了口「紅梅」,這煙3元一包。那時,他們的生活,節儉得近乎捉襟見肘。王秀蘭在地上看見個瓶子,就會撿起來,一天撿上十個八個,只能掙個幾毛錢。但在王秀蘭看來,這都是錢。事與願違。2006年9月,楊子龍被遣返回國,並沒能帶回一紙文憑。時至今日,「海歸(專題)」的他,依然靠打零工混日。

把兒子的照片捆起來

楊子龍為什麼會變成今天的樣子?退休高級教師王秀蘭育才無數,卻對大兒子的現狀百思不解。她開始關心起電視上教育失敗的案例,想從中尋覓答案。好在,夫婦倆還有他們帶大的二兒子。看到媽媽挨打,他會跳起來,和大哥急。怕大哥來騷擾父母,有一年,他特意搬來分鐘寺,守在爸媽身邊。

記者一直試圖聯繫楊子龍,但也許是出於種種顧慮,無論是楊德志還是王秀蘭,都拒絕提供兩個兒子的聯繫方式。記者來到楊子龍居住的玉林裡,但房內一直無人應答。一個鄰居說,這套房子早在一兩年前就租了出去。而在楊德志的房間裡,兩張並排單人床上,他藏著一個連妻子都不知的秘密。那是一個玻璃相框,鑲嵌著楊子龍小時候的照片。楊德志用藍色的布條,一層層地把相框捆綁起來,打了一個十字結。「我不想看到他,免得我自己膩歪(厭煩)。」相框的位置,正在他每天睡覺時躺下的位置,一伸腳,就能蹬到。這張照片上的兒子,清秀的相貌裡透著乖巧。6年前,從家裡「逃」出時,楊德志將它與房產證一起帶出。6年了,一直沒丟棄。

原標題:67歲老人為防兒子賣房揮霍把房產證拴腰上6年

(有刪減)

来源:浙江在線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