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都有其鮮明獨特的藝術形式,西漢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漢賦和樂府詩方面。它如兩枝奇葩,在中國文學史上,發出璀璨奪目的光芒。漢賦的淵源是楚辭,在經過文人們不斷探索後發展起來的一種長篇韻文。它摒棄了楚辭的晦澀和用典的繁雜,用華麗的辭藻,鋪張的手法來描寫西漢上層社會的繁華景象。這與當時繁榮昌盛的漢代政治經濟有密切聯繫,它以此反映漢代的統一與強大,顯示天子的威嚴。漢賦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騷體賦,以賈誼、枚乘為代表,在漢初比較盛行;一種是散體大賦,以司馬相如、揚雄、東方朔等為代表,形成於漢初,興盛於中葉,並替換了騷體賦的地位。
枚乘
賈誼的《吊屈原賦》,借憑弔屈原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憤懣,是一篇很好的抒情賦。他的另一篇代表作《鵬鳥賦》,也是一篇抒發悲傷情感的作品,開了西漢散體賦的先河。景帝時,枚乘所作的《七發》,通過描寫楚太子的病狀,批判養尊處優的封建貴族,意志衰頹、生活糜爛、精神空虛、悲觀泄氣的剝削階級的頑症。同時,文章闡明瞭醫治這種病症的良方,是用正確的思想去批評錯誤的思想,改變作風,振奮精神。這篇文章上承楚騷,屬於浪漫主義風格,與其它漢賦比較,具有濃厚的批判色彩,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
漢武帝至成帝年間,是散體大賦的全盛時期,其中以司馬相如最負盛名。他的作品有《子虛賦》、《上林賦》等。這些賦大都以遊獵為題材,描寫了皇宮的雄偉壯麗,園囿的幽深和禽獸的眾多,遊獵隊伍的壯觀,以及音樂、美女等。特別是他的《上書諫獵》,司馬相如敢於向武帝進言,勸告武帝不要因為射獵而勞民傷財。全文不過二百餘字,卻能抓住要點,暢所欲言,在藝術風格上具備「樸而能華」的辭賦特點。
「樂府」最開始是指掌管音樂的官署,始於秦。如果說漢賦是「陽春白雪」的話,那麼樂府就是雅俗共賞的「下裡巴人」。到西漢武帝時,為了宮廷娛樂和廟堂祭祀,開始大規模的採集各地民歌,包括鼓吹曲辭、相和歌辭、雜曲歌辭等,既有漢族歌曲,又有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的歌曲。這些用作演唱的歌詞,被稱為樂府詩。
比如《江南可採蓮》: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首詩迴環往復,形象鮮明,音韻和諧,文字活潑,正是民歌的本色。
樂府詩語言樸實,形象鮮明,是漢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漢代樂府詩的體裁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形式生動靈活,其中以五言最多,是東漢以後五言詩的先祖。歷代有成就的詩人,都受過漢代樂府詩的影響。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