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落選院士當選美院士暴露什麼?

施一公現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醫學院常務副院長,在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後表示,自己回國的目標中從來沒有當院士這一條。「回清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育人」。(《新京報》05月02)

據報載,美國時間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名單公布,施一公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4月25日公布的名單還顯示,施一公還入選美國人文和科學院院士。施一公現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醫學院常務副院長,此前因未能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而引發關注。30年來,有10位具有中國大陸教育背景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中國落選院士當選美院士,看了這個新聞筆者感到唏噓。筆者唏噓的是這個事件背後暴露的社會真相。據悉,2010年,兩位海歸科學家:施一公和他的好朋友、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在《科學》雜誌(Science)上聯合撰文,批評中國的科研經費分配體制和科研文化問題。他們在文章中指出,儘管近年來中國研究經費持續以20%的比例增長,但這種增長沒有對中國的科學和研究起到應有的強大的促進作用,現行的科研經費分配體制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創新能力的發展。他們認為,目前正是中國打破研究經費管理中各種潛規則、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時機,一個簡單但重要的起點是所有新的研究經費必須基於學術優劣分配,而不再依賴私人關係。但中國科技部隨即則回應稱,「這不符合事實」。據筆者多年來的社會閱歷,施一公落選中國科學院士,很可能與他和他人撰文批評中國的科研經費分配體制和科研文化問題有關。這本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天下為公的情懷,具有社會人文關懷的情懷。國家的強大,社會的進步,與國家的科技創新有關,他指出當前科研經費分配體制的問題,這是希望在制度上改革與完善,讓制度不再製約中國科技創新,而成為科技創新的保障,這本是一種熱愛科學的情懷,但是他的批評換來的是被打擊,被報復,最終落選中國科學院士。從此可以看到,中國科學院的一些領導們心胸狹隘,雞腸小肚,思想腐朽,官本位思想毒害嚴重,聽不了批評,鼠目寸光,這樣的領導能推動社會的科技強國之夢嗎?

這個事件,暴露了中國人事管理制度的扭曲。中國確實存在這些問題:一個人要想出人頭地,不是一個單靠才華的事,而往往要講人脈,講關係,講人情,講背景,講金錢,講潛規則,講色相。同時,要學會做奴隸,學會「狗叫」,學會如動物一樣「爬行」,學會獻媚獻色,學會和領導建立「裙帶」關係,揣摩領導的下半身需要。見了領導要讚美他們是神仙,他們的業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們兢兢業業,各方面都很健全,唯獨不能說他們的缺點,如果說了,就是你葬送前途的那一天,此後會給你「穿小鞋」,誇大你的缺點,說你這樣不好,那樣不好。

筆者認為,實現「中國夢」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擁有一個健全的科研機制,讓科研單位多一些伯樂,讓有才華的人有施展才華的空間,讓有能力的人擁有機會,激勵科技創新,制度美則中國美,伯樂智則中國智,科研強則中國強,人才強則中國強。 

本文留言

作者吳永麟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