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中華民族的最大功臣?

1978年5月,蔣經國理所當然地「當選」為總統,成為臺灣地區集「總書記」、「軍委主席」和「國家主席」於一身的政治強人。此後,他完全可以像中國的歷代封建皇帝一樣,將這種權力世世代代繼承下去,讓臺灣的百姓「選擇」蔣家王朝或國民黨,直到被一股新興的力量所推翻。至少他可以繼續國民黨的一黨專政,陶醉在經濟騰飛和一呼百應的感覺之中。

然而,曾經狂熱地信仰過共產主義,而後又接過三民主義大旗的蔣經國,深感這個主義、那個主義都不如「民主和憲政主義」。他考慮的不再是蔣家王朝的利益,也不再是國民黨的利益,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為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他決心放棄蔣家的利益,犧牲國民黨的利益。 

1985年8月16日,蔣經國接受美國《時代》雜誌專訪時說:「中華民國國家元首依憲法選舉產生,從未考慮由蔣家人士繼任。」他聲明一切按憲法行事,不允許任何違憲行為。

1985年12月25日,蔣經國在主持行憲紀念大會等三個會議聯合典禮時說:「現在,有兩個問題,經國想做一個明確的說明;第一就是總統繼承者的問題,下一任總統,必然會依據憲法而產生……有人或許要問,經國的家人中有沒有人會競選下一任‘總統’?我的答覆是,不能也不會……。」

1986年10月7日,蔣經國對《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女士說:「我們向來都理解人民有集會及組織執政團體的權利,不過他們必須承認憲法,並且認同根據憲法所制定的國家體制……不得從事任何分離運動——我所指的是台獨運動。如果他們符合這些要求,我們將容許成立新黨。」

1986年9月28日,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在臺北正式成立,因當時「黨禁」未開,民進黨從形式上尚屬非法,一些國民黨要員要求對民進黨進行鎮壓,情治部門也向蔣經國提交了抓捕名單。但蔣經國沒有批准「抓」、「殺」。他忠告這些人:「使用權力容易,難就難在曉得什麼時候不去用它」。他強調:「應採取溫和的態度,以人民、國家的安定為念處理事情」。他指出:「黨追求民主的基本方針、原則不能因客觀情形的變化而改變。」

蔣經國默認民進黨成立,是臺灣政治轉型的重大突破。對此,國民黨內的既得利益集團很有意見。1986年10月,蔣經國在國民黨中常會上再次強調:「個人的生死譭譽並不足惜,重要的是國家、民族的命脈。」「凡執政黨同志,應以中國國民黨一向大公無私,為國為民的誠意和開明的豁達,積極求進的作為,與所有愛國家、愛民族的人共同努力」。以「使民主憲政更充實、更完美」。

1986年10月10月,蔣經國在「國慶」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向歷史交代」的講話,表示要對歷史、對十億同胞、對全體華人有個交代。他在「總統處理國家大政決策的基本原則」中明確:「一、一切作為向歷史交代,不在乎目前的譭譽,而在於將來歷史上的評價。二、因應現實情勢所作成之決定,常不受他人之影響左右。三、企圖建立制度,求國家長治久安,不求一時之方便。」

蔣經國明白,要結束一黨專政,要開放黨禁,要實現真正的民主選舉和言論自由,就必定會損害包括自己在內的既得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就等於拿刀割自己的身上的肉。可他更明白,還是當年共產黨在野時說得對「民主制度比不民主制度更好,這和機器工業比手工業更好一樣」。說西方民主不符合中國的國情,就像「說太陽曆只適用外國,中國人只能用陰曆一樣」荒謬。「民主是無國情和內外之分的。」為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他沒有理由再固守一家一黨之私,賴在河「摸石頭」了。哪怕政治體制改革會導致亡黨,他也要堅持改革,他不能因一家一黨之私而危及整個中華民族的前途。所以,當國策顧問瀋昌煥提醒他:「這樣做,可能會使我們的黨失去政權」時,蔣經國淡定地回答:「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他還說:「世上沒有萬年的的執政黨,即使被人民選下臺,將來政績好了,仍然可以再被選上。」

事實上,日益腐敗的國民黨在2000年大選時,終被民眾所拋棄,成為在野黨。然而,國民黨下臺後,痛定思痛,割癰去疽,在2008年又被民眾選上執政之位,驗證了蔣經國的預言。

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國民黨終於結束了一黨專政,使臺灣得益於西方的民主憲政,迅速地繁榮、富強起來。

馬英九在蔣經國逝世15週年時發表的追思文章《歷久彌新的身影——蔣經國》一文中說:「我們崇敬他,就因為他能突破家世、出身、教育、歷練乃至意識形態的侷限,務實肆應變局,進而開創新局面」。「15年來在任何一次‘誰對臺灣貢獻最大’的民調中,經國先生始終高居第一。」

也許,將來在「誰對中華民族貢獻最大」的民意調查中,蔣經國會名列前茅。因為他以高貴的自我犧牲精神,為中華民族開闢了一塊民主憲政的樣版田,打破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團代言人所宣揚的民主國情論。說明中華民族不是劣等民族,完全有資格、有權利享受現在世界上大多數民族都在享有的民主和憲政!

本文留言

作者司馬當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