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國未能以經濟影響買軟實力(圖)


中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對亞洲地區的經濟影響在不斷增強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發表文章指出,雖然中國在亞洲地區的經濟影響舉足輕重,但這尚未讓中國獲得相應程度的認同和支持。

文章說,雖然中國人的各種需求觸及亞洲每個角落,從印尼偏遠鄉村提供的燕窩,到印度家禽農場的雞爪,以至澳大利亞和蒙古的礦石。此外,中國也成為亞洲地區重要的投資者、出口來源地和承包商, 但中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對亞洲地區的經濟影響並沒有為中國帶來相應的外交利益。

事實上,中國與亞洲地區的關係正處於過去二十年來的低點。一方面,中國與日本在釣魚島主權紛爭上關係緊張,甚至很有可能引發軍事衝突;此外,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也因為有關南海主權爭議而惡化;就連過去20年來與中國關係密切的緬甸,現在也倒向西方並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至於中印兩國雖然商業聯繫迅速增加,但彼此間仍然缺乏互信。

文章指出,出現這一問題的部分原因或許是出於對中國的嫉妒而產生的抗拒心理,但部分也和中國做生意的方式有關。例如,在大型建築項目中往往僱用大批中國員工,而且這些中國員工也往往與當地人完全隔絕。此外,一些中國商人、官員和遊客也被指態度傲慢而聲譽欠佳。

不受歡迎的主因

不過,文章認為,中國不太受到亞洲鄰國歡迎的主要根源與其經濟、商業或個人行為的關係不大。

雖然中國是澳大利亞、印度、印尼、日本、馬來西亞、韓國及其它多個亞洲國家的最大進口國,但因此帶來的巨大好處則往往受到各方忽視。很少人會稱讚中國使他們可以負擔購買奢侈品從而提高了其生活水平,相反中國的商品卻由於被認為有不公平的政府補貼而招致批評。

此外,中國被指利用貿易作為政治武器也使其形象更差。2010年,在釣魚島危機最為緊張的時刻,中國雖然沒有公開宣布,但實質上則暫停了向日本出口稀土,並導致全球稀土市場受到影響。

與此同時,中國作為進口國的角色也沒有獲得一致好評。中國是澳大利亞、印尼、日本、韓國以及臺灣地區物品的最大進口國,但中國對商品的需求以及在能源以及礦產項目的投資,又往往被當地人看作是某種形式的殖民主義。

同樣的,中國的大規模建築項目經常被懷疑是中國龐大戰略的一部分。例如,印度一些分析家就認為,中國正在印度洋周圍建立其勢力範圍。

《經濟學人》的文章還認為,中國政府在提供官方援助上往往也錯用了其經濟實力。例如中國一直向朝鮮提供燃料和食品,但這並不能阻止朝鮮的統治者發展令地區局勢不穩定的核計畫。中國實際上是在鼓勵朝鮮繼續使用外交訛詐的手法。而且朝鮮認為中國不敢撤銷有關援助,因為這會導致朝鮮證券的垮臺或者濫用核武器的情況出現。

政治因素大於經濟因素

文章最後指出,對中國猜疑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政治因素大於經濟因素。而對中國的恐懼也正如中國外長在2010年不留神時提出的一點,「中國是一個大國,其它國家都是小國,這就是事實」。

文章說,中國的鄰國所擔心的不僅是因為中國是一個經濟大國,而是擔心其成為一個政治霸權,並尋求阻礙鄰國自由行事。中國政府雖然否認有這樣的野心,而且即使有,也不會像一些亞洲國家擔心的那樣,緊緊地控制其經濟。但問題是,中國未能說服鄰國相信,中國的興趣僅限於商業利益而已。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