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黃與雌黃(圖)

不少人讀古書,遇到存疑的地方,總喜歡輕易地認為古人搞錯而加以修改,結果反而以訛傳訛。譬如雌黃即是一例。

把橘紅色的雄黃放在烈日下暴晒,就變成了黃色的雌黃,它們都是含有砒霜的有毒礦物質,也都可以用來做繪畫的顏料。

但古人相信雄黃可以避邪,所以要給白娘子喝雄黃酒、在端午節喝雄黃酒、在孩子額上用雄黃寫「王」字的習俗也延續了很久。

「信口雌黃」,是因為利用了雌黃的顏料能塗改書寫的錯字功能而來,最初並非貶義。宋祁的《宋景文公筆記》說:「古人寫書,盡用黃紙,故謂之‘黃卷’。」因用黃蘗染為黃色的紙張可以防蟲,因此青燈黃卷的書齋裡,除了筆墨紙硯,雌黃也是常用文具,它是古人的「修正液」,而且與紙張的顏色相近。

《晉書王衍傳》說:王衍「妙善玄言,唯談老莊為事。每捉玉柄麈尾,與手同色。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改更,世號‘口中雌黃’」,這就是「信口雌黃」的由來,原意並不是說他信口胡言,而是說他能夠隨機應變,把前後矛盾的不妥之處隨時修正過來。

《顏氏家訓》也說:「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觀遍天下書,看來是不可能了,但與其自以為是地修改,還不如保留原樣的好,保留原樣的才叫做「善本」,為了某種目的而有意為之,那才是現在意義上的「信口雌黃」。

本文留言

作者龔敏迪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