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的中草藥情緣

詩聖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同時又是一位辛勤躬耕在田野上的藥農。他一生顛沛流離,崎嶇坎坷,生性狂狷,嗜酒成癖,竭力地揭露封建當權勢力的腐敗和貧富的對立,同情廣大勞動人民。

杜甫不愧是詩聖,在他的筆下,花草樹木、山水人物等都被描寫得形象鮮明,栩栩如生。不僅把梅、蘭、荷、桂、菊等名花描述得爭奇鬥艷,而且把中草藥的決明、梔子、女蘿、丁香等也闡述得生動、形象、美麗、芬芳。杜甫35歲到長安求仕,很不得志。安史之亂後,他過著流亡生活,處境窘困,48歲入蜀,在成都營建草堂,這段時光他潛心創作的同時,並躬耕種植草藥、上山採藥,他還炮製中草藥,賣中草藥。可以說,如果摘去詩聖這頂桂冠,他是個地地道道的藥農。杜甫為何要學會種中草藥?筆者認為,一是他身弱多病,貧困潦倒,無錢買藥治病;二是他棄官為民,無官一身輕,勤於耕作草藥,這也是他的精神寄託。

寫詩是他對時代的不滿和吶喊,種藥是他渴望追求「世外桃源」的生活。杜甫在青年時代就學習了不少種植中草藥材的知識,酷愛耕耘,人蜀後,他經常吟著「故山多藥物,勝概憶桃源」的詩句。白天他在田地種植女蘿、丁香、梔子、決明等草藥,有時他也翻山越嶺上山上採草藥。詩云:「編蓬石成東,採藥山北谷」,「移船先主廟,洗藥浣花溪」。他精心炮製,曬乾後貼上標籤貯藏好,以便自服或外賣。他在詩文中寫道:「晒藥安垂老」、「採藥吾將老」、「看題檢藥囊」。他還詩曰:「楠樹色冥冥,江邊一蓋青;近根開藥圃,接葉制茅亭。」由於他付出了汗水和耕耘,藥材長勢良好,舉目眺望:「藥條藥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他對自己種植的草藥自我欣賞,自我陶醉。他常常喝了酒之後,「尋常絕醉困,臥此片時醒」。就連生病時,他還冒著狂風暴雨扶杖去「朝行視園樹」,藥圃成了他生活的重要部分,解憂醒酒的樂園。拜讀杜甫種草藥的詩文,就像身臨其境,彷彿看到成都市郊杜甫的「草堂」裡各種藥材翡翠,枝葉繁茂,奼紫嫣紅……我曾問過一位參觀過杜甫草堂的老中醫,他說相傳確實杜甫在草堂旁邊開耕了一畝左右的藥材苗圃,杜甫稱它是藥國,民間流傳著很多種草藥的故事。長期與中草藥打交道,杜甫對中草藥有很強的鑒別能力,他把草藥的特性、姿態描寫得淋漓盡致。他寫決明是「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寫丁香是「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艷」;寫梔子是「紅取風霜實,青看雨露柯」。詩文描寫各種草藥涉筆亮麗,輕鬆明快,表達了詩聖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熱愛綠色的心態和情感。

晚年,杜甫的生活十分貧困,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道:「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在《登高》中寫道「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此外還有「牽纏加老病」、「白首多年疾」、「種藥扶衰病,吟詩解嘆嗟。」等詩句都反映了晚年境況的窘迫。為了維持全家人的生存,他還在大雪紛飛的嚴冬,爬上山去採黃精,採藥回來,還得擺攤賣藥,境況十分淒慘。當年的人,誰會知道賣藥的老翁竟是名傳千古的詩聖呢?

杜甫吟詩一生,種草藥一生,是詩和草藥賦予他生活的歡樂;杜甫辛勤躬耕草藥,深入勞動人民中間,深刻地體驗了貧苦農民的生活和感情,這是詩聖萬古不朽的精神境界和他的偉大之處。當今,我們應學習杜甫深入勞動人民,體驗平民生活的感情;學習他勤於躬耕,熱愛綠色,培植綠色的情懷。

一、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表現了愛國主義精神和同情人民的態度。「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意謂一年到頭,我都在為百姓而憂傷;嘆息之中,我內心火辣辣地難過),這是杜詩的一條思想主線。把人民的痛苦作為主要的表現對象,而且投入了自己的血淚深沉的感情,這在中國詩史上是罕見的。「但有故人供祿米」、「多病所需惟藥物」,詩人貧病交加,不僅需要朋友賙濟米糧,而且還需要治病的藥物。休說杜甫僅以空文憫人,貧窮並多病的他能拿出多少財物給人呢?他為了治病而種有草藥,其《遠遊》詩曰:「種藥扶衰病」。但「藥許鄰人斸」(《正月三日歸溪上有作》)。他不僅以草藥自療,而且也把自種的草藥施舍給貧苦的百姓和鄰居好友。詩人住處有棵棗樹,允許窮困的鄰人來打棗充飢。如《又呈吳郎》:「堂前扑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沾巾。」意為吳郎啊,我是任憑西鄰寡婦到堂前來打棗的,那是一位無食無兒的孤苦婦人。要不是家貧,她哪能這樣,只因為她怕你,倒該對她更加相近相親。她來打棗時,對你心存戒備,雖然是多心多慮,但是你一來便插上籬笆,這也未免過於認真。她曾向我哭訴,因官府盤剝而窮得只剩下一把瘦骨,一想到戎馬干戈中的窮人便令我老淚沾巾。

杜甫在夔州瀼西草堂居住時,西鄰有一位老寡婦常到堂前來打棗子。杜甫出於同情,從不干涉阻攔。這年秋天,杜甫從瀼西移居東屯,把草堂讓給了他的一位親戚吳郎居住。吳郎來後,便把堂前的棗樹用籬笆圈了起來,以防人們偷打。杜甫得知這一情況後,便寫詩代簡,寄給吳郎,表述了己見。詩中指出;老寡婦「貧到骨」的困苦處境,乃是「戎馬」戰爭和官府「徵求」所致的惡果。她「無衣無兒」,迫不得已。何況區區棗子,又無濟於事。所以,勸說吳郎要對她親近,不要禁止她打棗充飢。這就充分表現了詩人對處於兵荒馬亂年頭,受盡經濟剝削的貧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作為封建時代的詩人,這種同情人民疾苦的高尚道德品格,是永遠值得我們尊重的。

他在夔州東屯種了水稻,還要分一些稻米給貧苦的農民,「西成聚必散,不獨陵我倉。豈要仁裡譽?感此亂世忙!」意謂秋收時糧食有聚也有散,不獨指望堆高我自家的糧倉。這難道是為了邀取一個仁愛的美譽?實在是有感於世亂民荒。這些微薄之贈當然不足以濟民之困,但對杜甫來說亦足以表明他的愛民之心。唯其有此愛民之心,方能創作出憂民之作。因此,他的詩被後人稱為「史詩」。杜詩在思想性、藝術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對後來詩人起了深遠影響,他被後人尊奉為「詩聖」。

二、酷見凍餒不足恥多病沉年苦無健

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杜詩是一座巍然屹立的現實主義高峰。杜甫以畢生精力,辛勤地從事創作,寫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詩歌。其中一些詩作還描述了他所患的疾病。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瞭解到詩人後半生曾飽受病魔纏繞之苦,以致在他文學創作的黃金時期——59歲時即與世長辭。這是我國文學史上的重大損失和他個人不幸的人生悲劇。從以下詩作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杜甫曾經患有多種急慢性疾病。

《病後過王倚飲贈歌》:「……,酷見凍餒不足恥,多病沉年苦無健。王生怪我顏色惡,答雲伏枕艱難遍。瘧癘三秋孰可忍?寒熱百日相交戰。頭白眼暗坐有胝,肉黃皮皺命如線……」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說:慘遭凍餓這並不值得羞恥,只苦於終年病魔纏身不能康健。王先生見我容顏枯槁大吃一驚,我回答說長期臥床受盡艱難。害了一秋的瘧疾此苦誰能忍受?百日之中忽冷忽熱像是進行拉鋸戰。頭髮白了眼睛昏了臀部生了老繭,面黃肌瘦皮膚起皺性命像根線。此詩當作於天寶十三載(754),時杜甫居長安下杜城,生計艱難,又患瘧疾,病後走訪王倚,受到款待,寫詩以致謝忱。此詩寫出了瘧疾的發病特點以及久病導致氣血虛少的種種表現。

《寄薛三郎中璩》:「峽中一臥病,瘧癘終冬春。春復加肺氣,此病蓋有因。」意謂臥病在荒寂少人的峽中,從春到冬常年有瘧疾相侵。當此春天我又患了肺病,這實在是病發有因。又在《返照》詩中說:「衰年病肺惟高枕」,由此可知杜甫的肺病日漸加劇,以致睡覺不能平臥了。這種情況類似於今天所說的夜間坐起,端坐呼吸的症狀了。按現代醫學推測,杜甫這種不能平臥,惟有高枕而睡的肺病很可能就是慢性肺氣腫、慢性肺心病等。

《同元使君舂陵行》:「我多長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孫城。」意謂我正患著同司馬相如一樣的消渴病,可是無日無夜不在思念久違的朝廷。肺葉枯萎,乾渴太甚,可是不得不抱病漂泊在這夔州孤城。《示獠奴阿段》:「病渴三更回白首,傳聲一注濕青雲。」意謂時當半夜患病的我口渴難忍頻搖白首,忽聽泉聲復響,一股清流自雲中注入水缸。此詩記載當時杜甫家的引水竹筒斷了,水流不通,一個名叫阿段的年輕人不聲不響地前去查巡,修理,半夜時分,終於修好,引來清流。對患有消渴病的杜甫來說,這正是他渴望的,當然非常感激,因此寫詩對阿段大加讚揚。中醫認為消渴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肺熱、胃熱、腎虛之別;以口渴引飲,多食而消瘦,小便頻數量多,或小便混濁,或有甜味為特徵。此症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謂的糖尿病。日久不癒者,還可引起許多併發症,如眼暗、偏枯、瘍癤、癰疽、耳聾等。杜甫《耳聾》詩曰:「生年鶡冠子,嘆世鹿皮翁。眼復幾時暗?耳從前月聾。猿鳴秋淚缺,雀噪晚愁空。黃落驚山樹,呼兒問朔風。」

大意是說,我就像以鶡羽為冠隱居深山的鶡冠子,又像感時嘆世、幽居林泉的鹿皮翁。我本想付世間萬事於不聞不見,但不知眼睛從何時漸漸開始昏暗,耳朵倒是從前月起已經失聰。聽不見猿鳴深秋,就不至於淌落悲秋之淚;聽不見鳥雀噪晚,愁苦便為之一空。驚看那滿山遍野的枯黃樹葉,叫兒子過來,問他是不是起了北風。又《獨坐二首》其二:「晒藥安垂老,應門試小童。亦知行不逮,苦恨耳朵聾。」意謂試著叫小童看守門院,靠晒製藥物來安養我的殘年。我也知道自己老得走不動路了,深恨耳朵聾得什麼也聽不見。又《清明二首》:「此身漂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寂寂舟系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意謂我常常苦於東西南北四處飄零,右臂已經癱瘓,左耳已經失靈。尚未完全昏瞎的雙眼流著淚水,淚水呀流入寂寞的舟中;在長期的患病中漂泊不定,右臂癱瘓,我還要用左手書寫字形。從杜甫「眼復幾時暗?耳從前月聾」以及《江閣臥病走筆寄呈崔盧兩侍御》:「衰年病只瘦」等句的描寫,可知杜甫的消渴(糖尿病)已造成嚴重的併發症。所謂「猿鳴秋淚缺。雀噪晚愁空」,這只不過是詩人風趣的自我安慰之詞,其內心的愁苦是可想而知的。

《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抱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其大意是說,秋風正緊,天空高遠,猿聲悲哀;沙洲淒清,沙灘雪白,鷗鳥不住的徘徊。渺無邊際的落葉隨著秋風蕭蕭而下,無窮無盡的長江水翻動著一線峽天滾滾而來。離家萬里的我呀滿懷悲秋之情屢屢作客天外,值此暮年又拖著百病之軀獨登高臺。因生計艱難致使白髮增多,深為之恨;潦倒不堪,新近因病戒酒,又怎能開釋憂思百結的胸懷!杜甫此詩寫重陽節抱病登高之所見,並藉此對自己一生潦倒,窮愁多病而大發感慨。

杜甫一生,38歲前,時逢開元盛世,家庭富裕。他刻苦讀書,躊躇滿志,漫遊中原,身體原本健康。但他在這以後的人生旅程中,生活境遇發生了根本逆轉。他胸懷大志,卻屢試不第,仕途不順。在45至48歲期間遭受安史之亂,又顛沛流離,身陷囹圄。最後漂泊西南,寓居成都,生活窘困,經常受凍挨餓,又身患消渴(糖尿病)、瘧疾、肺病、偏枯、風痺等急慢性疾病。由於病魔長期纏繞,使身體抵抗力每況愈下。凡此種種,就使杜甫長期情志抑鬱備受屈辱;又飢寒交迫,後天失養,因而原本健康的身體最終變成多病的衰軀。「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奔波疲憊,勞傷過度,病後失調,都是造成杜甫體衰多病的重要原因。

三、鄭虔著本草杜甫結契友

杜甫從35歲到達長安時期直到59歲死於湘江上游的一條木船上為止,二十餘年間,一直沒有離開過窮困和疾病,也就一直沒有離開過藥物。杜甫對於藥物之學相當內行,會採會種,會制會用。他經常到山野裡去採些草藥回來,經過加工炮製,或是拿到市場上去賣,或是送給那些賙濟過他的人。他曾經在《進三大禮賦表》中,說過「賣藥都市,寄食友朋」的話,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後來,他把家眷從洛陽接到長安,在城南杜曲附近定居下來,也種了些藥材,還給人家看病取藥。

在長安時期,杜甫有一個十分要好的朋友,名叫鄭虔,字弱齊。此人多才多藝,尤精書畫,好讀方書,對藥學也很精通,曾著有《胡本草七卷》(見《新唐書•藝文志》。《本草綱目》稱此書所收「皆胡中藥物」。胡中,泛指我國北方少數民族以及西域地區。此書已佚。)鄭虔當時為「廣文館博士」,是無實權的「冷官」,和杜甫一樣過著「飯不足」的窮困生活。他跟杜甫相處時間很長,來往密切,兩人常在一起飲酒論文,也常在一起研究藥物之學。杜甫在《戲簡鄭廣文兼呈蘇司業》詩中寫道:「廣文到官舍,繫馬堂階下。醉則騎馬歸,頗遭官長罵。才名三十年,坐客寒無氈。賴有蘇司業,時時乞酒錢。」(蘇源明曾作過東平太守,後又任國子司業,較富裕。)此詩意謂:廣文先生到官署去上班,隨手把馬繫在堂階下。酒醉之後便騎馬回歸寓所,總是遭到官長的臭罵。獨擅才名已有三十年,家裡窮得沒有一塊待客的坐氈。仰賴有位朋友蘇司業,時時賙濟些打酒的錢。此雖是開玩笑的話,但也是事實,亦可知杜甫與鄭虔之間,關係親密,非同一般。杜甫還寫有《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其中就有一首說到兩人共同鑒別一種來自月支的藥用植物的情形:「萬里戎王子,何年別月支?異花來絕域,滋蔓匝清池。漢使徒空到,神農竟不知。露翻兼雨打,開拆漸離披。」其意思是說:萬里而來的戎王子啊,你是哪年離開了故土月支?奇異的花兒來自極遠的地域,滋生的枝蔓匝繞著清池。當年漢使張騫算是白走一趟,他並沒有把你帶回;而我們的祖先神農氏雖嘗遍百草,也不曾記下你的名字。只可惜在露浸雨打之下,你的花瓣已漸漸凋敝。按此詩中的「戎王子」花草名。仇兆鼇註:「《本草》:日華子云:獨活,一名戎王使者。戎王子,當是其類。」戎王子,即傘形科植物,中藥獨活的別名,也稱護羌使者、胡王使者。產自月支國(月支又稱月氏,古族名,曾於西域建月氏國)。

四、寄語楊員外山寒少茯苓

安史之亂髮生以後,杜甫一度流徙於華州(今陝西華陰)、秦州(今甘肅天水)。那段時間生活更加艱苦,經常受到斷炊的威脅。於是,他重理舊業,又賣起藥來,並且把全家人都組織到製藥的勞動裡。如在《秦州雜詩二十首》中寫道:「東柯好崖谷,不與眾峰群。落日邀雙鳥,晴天卷片雲。野人矜絕險,水竹會平分。採藥吾將老,兒童不遣聞。」又說:「唐堯真自聖,野老復何知!晒藥能無婦?應門亦有兒。」其意思是說,東柯崖谷十分幽美,遠遠超過了其他山峰。落日之際他邀雙鳥投宿,晴天之時捲動著片片白雲。野居之士矜誇此處與世隔絕,當會允許我平分水竹的勝景。我將在此採藥送老,這種打算無需讓兒女知聞。當今皇上真是天生聖明,我這村夫野老又懂得什麼!晾晒藥材豈無老伴的說明?應答門戶亦有五尺之童。

杜甫在華州期間,寫有《路逢襄陽楊少府入城,戲呈楊四員外綰》詩:「寄語楊員外,山寒少茯苓。歸來稍暄暖,當為斸青冥。翻動龍蛇窟,封題鳥獸形。兼將老籐杖,扶汝醉初醒。」其意思是說,傳語楊員外得知,現在山中寒冷,茯苓稀少。待到春來,天氣稍暖,我自當為你去青松林中奮力挖掘。翻動幽深的龍蛇窟穴,選擇形如鳥獸的良品(陶隱居《別錄》載:茯苓,形如鳥獸龜鱉者良。《本草綱目•茯苓•集解》引蘇恭曰:「第一出華山,形極粗大。」引韓保升曰:「所在大松處皆有,惟華山最多。生枯松樹下,形塊無定,以似龜、鳥形者為佳。」),封好,題籤後給你寄去。還要贈你一根老籐杖,供你酒後初醒時拄著散步。按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間到馬尾松林中採挖。因山寒地凍時也不容易採挖,所以,杜甫詩曰:「歸來稍暄暖,當為斸青冥」。

另外,生有茯苓的地面特徵之一,就是松林中樹樁周圍地面有裂隙,敲之發出空響。杜甫此詩所謂:「翻動龍蛇窟」,當是指這種地面裂隙,在這種地面挖掘則多有收穫。華山中草藥特別多,茯苓是其名藥之一。華山毛女峰有用隸書寫的「茯苓」二字,還說別的山所產茯苓都是假的,只有華山毛女峰生長的茯苓是真的。唐•吳融《病中宜茯苓寄李諫議》詩曰:「千年茯菟帶龍鱗,太華峰頭得最珍。金鼎曉煎雲漾粉,玉甌寒貯露含津。」華山茯苓,藥中珍品,詩人多有吟詠。杜甫此詩當作於乾元元年(758)冬,時杜甫在華州任上。楊綰,字公權,華陰人。歷任司勛員外郎,職方郎中。題下原註:「甫赴華州日,許寄員外茯苓。」杜甫去年離京時,曾答應為楊綰挖掘華山茯苓,因為時值冬季,冰雪封山,氣候寒冷,此舉未果。今逢楊少府回京入城,便寫詩帶簡,解釋原因,並表示一定兌現。可見杜甫心腸厚樸,亦可見華山茯苓之珍貴也。

五、衰年關膈冷味暖並無憂

杜甫在秦州時,寫有《秋日阮隱居致薤三十束》詩:「隱者柴門內,畦蔬繞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書求。束比青芻色,圓齊玉箸頭。衰年關膈冷,味暖並無憂。」其大意是說,阮隱居的柴門裡面,成畦的秋蔬繞舍而載。你不等我寫信求索,就把帶露的藠頭整筐地送來。一束束的藠秧綠得像剛割的青草,圓滾滾的藠頭齊刷刷有如玉箸頭那樣晶瑩潔白。我年老體衰,胸腹寒疾,吃這種溫性蔬菜,胸腹皆可通泰無憂。杜甫此詩當作於乾元二年(759)秋。阮昉贈薤,杜甫答之以詩,感激之情,溢於言表。薤是一味古老的藥食兩用之品,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中早有記載,並說它有「輕身不飢耐老」之功。薤性溫補,可是宋•蘇頌獨言其「冷補」。後人在爭議孰是孰非時,主溫補的一派就常常引用杜甫此詩的最後兩句來進行辯白。如李時珍曰:「薤味辛氣溫。諸家言其溫補,而蘇頌《圖經》獨謂其冷補。按杜甫薤詩云:束比青芻色,圓齊玉箸頭。衰年關膈冷,味暖並無憂。亦言其溫補,與經文相合。則冷補之說,蓋不然也。」李時珍寫《本草綱目》時,也曾參考過《杜子美集》。《本草綱目》中有八、九處引用杜詩。

由此可見,杜甫的藥物知識也是極為豐富的,老詩人深知藥性及其功用。他「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他也肯定讀過有關藥學著作,所以,以藥為題,信手拈來,即成佳句。另外,曾有人寄詩給杜甫,詩曰:「幾道泉繞圃,交橫落慢坡。葳蕤秋葉少,隱映野雲多。隔沼連香芰,通枝帶女蘿。甚聞霜薤白,重惠意如何?」此詩描寫杜甫藥圃中的景物,藉以引出霜薤而欲索取它用以治病。由此可知,杜甫的藥園亦種有薤,其種苗也許是從阮隱居那裡得來的。元代農學家王禎曾說:「薤生則氣辛,熟則甘美,種之不蠧,食之有益,故學道人資之,老人宜之。」薤白是味良藥,醫聖張仲景治胸痺方中每每用之。因此,深望醫界同志,勿以尋常菜蔬之品,或因價賤,不足以治大病,棄之不用。詩聖杜甫不僅種薤,而且能夠恰當地運用薤白作為食餌療法,來治療慢性病「衰年關膈冷」,這就更加應當引起醫家的重視。《食醫心鑒》載有薤白粥,用薤白10--15克(鮮品30—45克),粳米100克。將薤白、粳米分別淘洗乾淨,一同煮粥。供早點、晚餐溫熱服食。可以行氣、寬胸、散寒、止痛。可治胸痺、胸悶、脘腹冷痛、冠心病、心絞痛、老年人慢性腸炎、菌痢等。這是有益而簡便易行的食療方,可供參考選用。

六、種藥扶衰病吟詩解嘆嗟

在秦州住了一段時期,杜甫又攜家帶眷到了四川,靠著朋友的幫助,在成都西郊營建草堂,定居下來。他在成都所寫的詩中,也有許多地方提到了藥。他在草堂旁邊開闢了藥圃,種了藥材。他在《高楠》詩中寫道:「楠樹色冥冥,江邊一蓋青。近根開藥圃,接葉制茅亭。落景陰猶合,微風韻可聽。尋常絕醉困,臥此片時醒。」大意是說,楠樹的顏色十分幽深,青青的樹蓋挺立在江邊。靠近樹根開出一塊藥圃,挨著樹葉建起一座草亭。夕陽中它濃陰四垂,微風裡它聲音動聽。往常酒後十分困乏,如今躺在樹下片刻就可清醒。他在《遠遊》詩中寫道:「種藥扶衰病,吟詩解嘆嗟。」意即種些藥材以維持衰老多病的身體,吟誦詩篇以排遣難以言盡的愁苦。杜甫種的藥材不僅常用、實用,而且其長勢喜人。他在《絕句四首》中寫道:「藥條藥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苗滿空山慚取譽,根居隙地怯成形。」其意思是說,藥草的枝葉長得鬱鬱青青,青青的顏色越過棕亭漫入草亭。「苗滿空山」的美譽我愧不敢當,只怕他們根居乾裂的土中成不了形。此詩當作於廣德二年(764)夏,詩寫草堂夏景和隱居種藥的情趣。為了種植藥材,老詩人整日鋤草澆水,翻地施肥。

為了掌握其栽培方法,他曾經讀過先賢的有關本草醫著。他對一些中藥的生長特點和根莖形態都有充分瞭解。他擔心一些藥物扎根乾裂的土中,影響其生長發育,成不了所要求的特殊形狀。一些中藥在一定的環境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下,其地下根莖部分會長成特異的形態。這種情況,在古代本草著作中每有記述。如《本草綱目•人參•釋名》:「人蓡年深,蓡漸長者,根如人形,有神(治病有神奇的功效)」。李時珍引《龜策傳》云:「茯苓在兔絲之下,狀如飛鳥之形。」李時珍曰:「狗脊有二種:一種根黑色,如狗脊骨;一種有金黃毛,如狗形,皆可入藥。」又曰:「(黃連)大抵有二種:一種根粗無毛有珠,如鷹、雞爪形而堅實,色深黃;一種無珠多毛而中虛,黃色稍淡。各有所宜。」李時珍引「道書」言:「千載枸杞,其形如犬。」又引周密《浩然齋意抄》云:「宋徽宗時,順州筑城,得枸杞於土中,其形如獒狀,馳獻闕下,乃仙家所謂千歲枸杞,其形如犬者。」綜上所述,一些中藥的根莖確有其獨特的生長形態。為幫助理解杜詩「根居隙地怯成形」的含義,特摘錄上述有關古籍文獻的記載,以供玩味參考。

七、省郎憂病士書信有柴胡

杜甫寓居夔州時,他的好友韋有夏(時任郎中,為尚書省官員),給他寄來能夠主治瘧疾等病的常用中藥柴胡,杜甫寫了《寄韋有夏郎中》詩,以表示感謝。其詩曰:「省郎憂病士,書信有柴胡。飲子頻通汗,懷君想報珠。親知天畔少,藥餌峽中無。歸楫生衣臥,春鷗洗翅呼。猶聞上急水,早作取平途。萬里皇華使,為僚記腐儒。」此詩大意是說,省郎(指韋有夏)擔心我的病情,寄來書信和柴胡。服飲湯劑之後頻頻發汗,感懷君恩,常想報珠(漢代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此用其語以表報答之意)。我身在天邊,親友稀少,峽中的藥餌很難尋找。我的歸舟久臥江邊已生了苔蘚,洗翅的春鷗也在呼喚我上路。我似乎聽到了你的船在逆者急流而上,祝福你早日踏上坦途。萬里征行的皇華使者啊,(皇華使,指韋有夏。《詩經•皇皇者華》詠使臣出使。「皇皇者華」意為燦爛的花,意指使臣出使,遠而有光華。)作為同僚,(杜甫此時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與韋有夏同屬尚書省官員。)你還如此挂記著我這腐儒。

杜甫詩曰:「峽中一臥病,瘧癘終冬春。」意謂臥病在荒寂少人的峽中,從春到冬常年有瘧疾相侵。又曰:「三年猶瘧疾,一鬼不銷亡」、「隔日搜脂髓,憎寒抱雪霜」。古人以為瘧疾是鬼作祟。瘧疾發作有週期性;或隔一日、或隔二日。症狀是發冷發熱,寒熱往來,頭痛口渴,全身無力。由上述詩句,可知杜甫患瘧,三年之中仍未痊癒,瘧鬼作祟不肯消亡。每隔一日便搜刮一次脂髓,五內增寒如同懷抱雪霜。杜甫長期受瘧鬼的折磨,發病時,寒慄鼓頜,腰脊俱痛,寒熱往來。此為虐邪侵入少陽之經。治宜和解少陽,截瘧祛邪。中醫常用小柴胡湯加減以治之。柴胡當然是方中主藥。就在這時,收到了好友韋有夏寄來的書信和正需要的中藥柴胡,杜甫當然滿懷感激之情。況且服用柴胡湯劑後,汗出熱退,病勢轉輕,逐漸向愈。所以特寫此詩以表答謝之意。另外,要說明的是中醫治瘧,藥方眾多,除了小柴胡湯外,還有截瘧七寶飲、截瘧常山飲等。這些藥方在劑型上,也都是用「飲子」。古人稱湯藥為飲子,杜甫所謂「飲子頻通汗」,這裡的「飲子」即指「湯劑」而言。這是治瘧時常用的劑型。湯劑的特點是吸收快,易發揮療效,且便於加減使用,能靈活地照顧到各種病症的特殊性。《醫宗必讀•瘧疾》指出治瘧者,「散而越之,邪去則安」、「無汗,欲其有汗,散邪為急。」根據古人這些治療原則和方法,筆者認為杜甫採用的劑型和治法——「飲子頻通汗」是深合醫理的。

杜甫《江村》詩曰:「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多病所需惟藥物,微軀此外復何求。」其大意是說,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繞村流過,長長的夏日裡,村中的一切都顯得幽雅。樑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水中的鷗鳥互相追逐嬉戲,親親熱熱。妻子在紙上畫著棋盤,小兒敲針作魚鉤。我老了,多病的身體需要的只是治病的藥物,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別的奢求呢?杜甫從喪亂中來到成都,定居草堂,有了安定的生活,感到心滿意足。這首寫於唐肅宗上元元年(西元760)夏天的詩,就表現了詩人這種自得其樂的情趣。環境是如此清幽,沒有一絲的紛亂和喧囂;家人是這樣的和美,敲針畫紙該是多麼自在。所以詩人才說,「多病所需惟藥物,惟軀此外復何求?」似乎再也沒有什麼值得詩人去憂慮的了。應該指出,這種寧靜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因為關心人民疾苦的詩人,絕不會忘了這戰亂流血的現實,所以杜甫仍然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一生與藥有緣,一直到他死前飄泊湖湘的時候,還在潭州(今長沙市)魚市上擺設藥攤,靠出賣藥物維持殘生。「藥物楚老魚商市」,楚老,楚地的貧苦老人。即和當地的貧苦老人一道謀生於藥攤魚市。這便是詩人晚年苦難生活的自我寫照。杜甫的種藥、採藥、賣藥,一方面是為生活所迫,出於不得已;另一方面也說明瞭老詩人知識的廣博。如是沒有一定的藥學基礎,他是搞不起藥來的。另外,常年體弱多病,需要藥物治療,這又促使他去博覽群書,以便掌握更多的醫藥知識,此即所謂久病成良醫。以上就是詩聖杜甫與中醫藥化解不開的情結。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