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名片與賀年片

如今,社會上有兩「片」十分風行,這就是名片和賀年片。而在古代,這兩「片」則是有密切關係的。

在古代,名片是拜訪別人或與人交往聯繫時使用的一種長方形紙片,上面印有自己的姓名、職務和地址等,是人們進行社交活動的一種禮儀性用品。

名片在我國起源很早,據《陔余叢考》記載,古人通報姓名原來都是削木書字,漢代初期稱作「謁」,漢代末期叫「刺」或「名刺」,漢代以後改為紙制,但名稱依舊,仍叫作「刺」或「名刺」。但不論木質或紙質的,體積都比較大。只是到了明代崇楨年間,為了攜帶和投遞方便,才改成長方形小紙片,並改稱「名片」。

「謁」、「刺」、「名刺」和「名片」雖然同指一物,但仍有細小差別。「謁」、「刺」或「名刺」是臨時根據拜訪對象書寫的,而且要因情制宜,寫些相關文辭,如對方的表字、輩份以及其他敬稱,還要寫上「某某頓首拜」字樣,因而使用場合比較莊重。而「名片」只書寫自己姓名、職務、地址、身份,並刻印很多份,使用時取出一份即可,因此比較隨和,禮儀性質相對減弱,已經和現代的名片相差無幾了。

正因為名片屬於交往的禮儀性用品,所以古人經常用它來賀年,從而逐漸演變為賀年片。又因為「刺」的禮儀性質更強,所以古代往往把使用名片拜年這種做法叫作「具刺賀年」。例如宋代著名詞人秦觀,曾具刺給友人子允賀年,即手書「觀敬賀子允學士尊兄元旦,高郵秦觀手狀」字樣,可見當時賀年片還是臨時製作和書寫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才改成紅紙印製,而且體形很大,很有些像現在的請柬、請帖。清朝滅亡後,賀年片才獨成一物,並且更加簡易,一律印刻「新年之喜」、「祝賀新春」、「新正快樂」等套語,使用時再臨時填寫受、送者的姓名、身份。現代的賀年片,就是在這個基礎上作些材質、圖案等方面的改進加工,使它更精美罷了。

由此可見,中國文化方面的產品尤其是禮儀文化方面的產品,都有很強的傳承性,名片與賀年片的產生、發展過程就是典型的例證。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