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百萬億M2無關貨幣超發(圖)
M2佔GDP之比與通脹的發生並無必然聯繫。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日本雖高達238.8%,但物價水平卻長期負增長;而俄羅斯貨幣佔GDP比重僅43.9%,但是物價指數超10%。
M2,這樣專業的經濟詞彙,因為和「貨幣超發」、「房價上漲」等聯繫起來,在達到99.86萬億元、距離百萬億元僅有一步之遙的時候,讓人始料不及地成了大眾關注的焦點。有網路媒體還「請出」了唐僧師徒,通過蟠桃會否漲價來解釋M2與物價的關係。
M2到底是什麼,與貨幣超發、房價上漲等等是不是有直接關係?
中美統計口徑不同
據中國媒體《國際先驅導報》報導,百姓所熟知的現金、鈔票屬於貨幣,而這並非經濟學中貨幣的唯一概念。實際上,個人、企業、機關團體等持有的流通中現金有一個經濟學名稱——M0。貨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貨幣M1,是指M0加銀行中的企業活期存款,廣義貨幣M2,則是指M1再加上居民儲蓄存款和企業定期存款。
「公眾所理解的貨幣其實就是M0,簡單講就是老百姓錢包裡的鈔票,是真正意義上央行向社會公眾發行的貨幣,它與逼近百萬億元的M2不是一個概念。」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M2中的很大一部分並不是央行直接發行的貨幣,但之所以被稱之為貨幣,是因為在一定條件下,能較容易地轉化為現實的購買力M0或者M1。
數據顯示,與世界主要國家相比,中國的M0並不高。2012年末,美國、歐元區、日本的M0都在1萬億美元(1美元約合6.27元人民幣)左右,而我國的M0為5.5萬億元人民幣。
不過相對於M0,中國M2增速較快卻是事實。近年來,中國M2存量呈現「加速」上漲態勢。2000年,M2約為13萬億元人民幣,到2008年還未達50萬億,但近五年來我國M2增長上演了「狂飆突進」的一幕:自2009年起,每年跨越一個十萬級台階,2012年就已經到達97.4萬億,今年3月末突破百萬億元大關幾無懸念。
隨著M2快速增長,一項跨國的比較被屢屢見諸報端:中國M2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M2量級最大的國家,是美國的1.5倍,英國的4.9倍,日本的1.7倍,比整個歐元區的貨幣供應量多出20多萬億元人民幣。
不過對於這一比較,專家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學者認為,目前各國的M2統計口徑並不一致,統計結果存在較大差異,因而不應直接比較。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兩會記者會上更是直言,中國的M2不及美國。
「中國的M2統計口徑遠大於美國。這主要是因為美國M2中不包含10萬美元以上的定期存款,而中國M2包含所有定期存款。如果按照美國口徑計算,中國2012年M2僅為60萬億元人民幣左右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口徑,2011年新增M2約佔全球的30%,而不是(渣打銀行報告)所謂的佔全球的近一半。」G20與新興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張其佐說。
M2非關房價
在北京打拼了五年、準備買房的年輕白領劉寧,最近聽到讓他頗為疑惑的一個說法:房產專家說,過去幾年,M2佔GDP比重從不到150%上升到188%,多出來的貨幣都進入樓市,房價還要漲。
也就是說,M2增長迅速,意味著貨幣超發,導致了房價上漲。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員高連奎認為,M2類似於一個記賬數字,與基礎貨幣的發行關係不大。他解釋說,銀行放貸後,企業或個人借到的錢,不一定馬上使用,一般也要存在銀行,此時銀行又增加了一筆存款,還要繼續放貸。M2就是經過這種多重貸款「派生」出來的餘額總量。因此,M2的數值不但取決於基礎貨幣投放量,也取決於貨幣循環和週轉的效率,即貨幣乘數。
而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產生持續大量的貿易順差,企業出口賺回來的外匯賣給銀行來「結匯」,會直接增加人民幣存款;銀行再將外匯轉賣給央行,可調度資金進一步增加。
此後,銀行放貸,M2就會增大。此外,最近幾年,中國大規模興建基礎設施,新增貸款尤其是長期貸款增量巨大,這些貸款還款週期比較長,週轉速度慢,也容易沉澱在銀行賬戶上,形成M2。
顯然,中國M2數值巨大,並非貨幣發行導致的。其增速飛快導致的其與GDP比值上漲迅速,更是難以與房價扯上關係。
通過觀察近二十年來我國的歷史數據可以發現,物價與M2/GDP比值關聯度並不大:1993年到1995年,中國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連續超過10%,但M2/GDP基本穩定在100%左右。1998年到2002年間,我國M2/GDP比值大幅攀升,物價卻面臨通縮形勢。
就國外情況來看,M2佔GDP之比與通脹的發生也無必然聯繫。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目前中國M2佔GDP比重接近190%,同期日本這個數字雖然高達238.8%,但其物價水平卻長期維持負增長;而鄰國俄羅斯貨幣佔GDP比重僅43.9%,但是物價指數超過10%。
專家認為,貨幣過多會導致通貨膨脹,過少則會抑制經濟增長,因此評判貨幣是否超發的主要依據,是看是否存在物價過快上漲。過去十年來中國總體實現了較高增長和較低通脹,而這十年間,巴西、印度、南非、俄羅斯等國經濟增長水平位於3%∼7%,其CPI水平均超過5%,俄羅斯更高達12.8%。可見過去十年來我國的貨幣規模比較符合我國經濟發展需要。
同樣,房價上漲的因素極為複雜,與國民投資渠道狹窄、社會分配不公、官員貪污腐敗、海外熱錢流入均有關係,貨幣亦非唯一推手。
金融市場不發達導致的
不過,M2佔GDP比重飆升,雖然無關貨幣超發,卻的確是中國經濟不可忽視的問題。
央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M2與GDP的比例為188%,而同期美國M2/GDP的比例僅為63%。同時,雖然各國M2/GDP走勢存在相當大的差別,但都不如中國貨幣化率走勢陡峭。
實際上,要解釋M2/GDP水平的國別差異和一國M2/GDP的變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各國的M2統計口徑不同,決定了不能簡單進行橫向比較。發達國家的金融深化程度較高,金融創新很活躍,一些具有貨幣職能的金融工具並未統計進貨幣供應量;而一些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其非金融部門除了從銀行系統獲取融資外,還從其他市場獲得大量融資。
某種程度上說,中國M2/GDP比值高,與中國金融市場不夠發達息息相關。光大證券分析師鐘正生認為,M2佔GDP比重是一個用於度量經濟體貨幣化程度的概念,我國M2/GDP較高的重要原因是金融市場不夠發達,儲蓄率高。
同時,M2佔GDP比重飆升,也是央行貨幣政策不獨立、經濟結構性失衡和金融體系發展嚴重滯後綜合作用的體現。因此,降低M2佔GDP的比重,為貨幣瘦身減負,應成為今後一段時間經濟政策的著力點。
「我國確實面臨貨幣存量過多的問題,但貨幣存量不是現金,它的主要創造者是銀行而不是央行。因此降低貨幣存量就是要優化融資模式,減少間接融資比例,擴大債券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規模。」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說。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