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含沙射影」原是種病

 2013-03-01 14:0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含沙射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個成語,來源於古代中國人對一種生物或者說疾病的認識。據《竹書紀年》記載:「周惠王二年,王子頹亂,王出居鄭,鄭人入王府多取玉,玉化為蜮射人。」晉代的著作《搜神記》則明確記載:「其名日蜮, 一日短狐, 能含沙射人, 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這裡說的都是含沙射影的事。有一種叫做蜮的動物,常藏在水中,當有人經過的時候,用嘴巴含取沙子射向人在水中的影像,凡是影子被蜮射中的人,都會發病,嚴重者甚至死亡。這種躲在暗處傷人的做法後來被當做成語,用來說明卑鄙小人的作為。

蜮的由來除了《竹書紀年》的描述外,《感應經》中則說,蜮是一種狐狸,生於南方。南方天熱,男女經常混雜在同一條河裡洗澡,淫氣濃重,於是生出蜮這種動物。兩種說法都非常傳奇,尤其是後一種說法,讓人感覺蜮或多或少與性有關。

傳說中的蜮長得什麼樣子?古籍的記載並不一致,《說文解字》:「短狐也。似鼈,三足,以氣射害人。」則蜮是一種三足鱉,也有書籍將其描述為長有翅膀的甲蟲。

蜮由淫氣所生,又有個叫做「短狐」的名字,讓人很容易聯想起狐狸精迷惑人的事情來,事實上古代中醫真的就有叫做「狐惑」的疾,狐惑又做「狐蜮」,「惑 」與「蜮」古通。狐惑讓人自然聯想到是受到了迷惑而生的疾病,這種迷惑當然主要是來源於性誘惑。據漢代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的描述:「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這樣的記載明確了狐惑病的主要症狀就是:口腔、眼部、陰部所發生的潰瘍性病變。

1937年,土耳其皮膚科醫生白塞(Behcet)首先報告了一種以口、眼、外陰病變為特點的疾病。之後,以他的名字命名此病,這就是白塞病。它是一種以血管炎為基本病變的慢性、進行性、復發性多系統損害的疾病。白塞氏病是一種古老的疾病,但由於其發病的部位分別出現在口、眼、外陰等部位,常常會被人當做不同的疾病來對待,直到有了白塞的發現,才讓人們真正將三者聯繫起來,看做是一個綜合症。然而,再看看張仲景的描述,其實在白塞之前一千多年,張仲景就非常明確地將三者聯繫在一起,並且稱此病為狐惑。這應該被看做是古代中國人對醫學的一個巨大貢獻。

古代的國人很早就發現了這樣一種非常奇特的疾病,因為陰部發生的潰瘍類似性病,所以古人將之與狐、蜮這樣與性相關的動物聯繫起來,又由於找不到患者發病前有生活不檢點的證據,於是就想像出含沙射影的發病機理,應該說在古代人類的認知水平下,這樣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如此曲逕通幽無意中便產生了一個含沙射影的成語。

其實這樣的猜想今天看來對於那些無辜的小蟲多少有點含沙射影的意味,那種叫蜮的小蟲,不管它到底是什麼,確實是被冤枉了幾千年了,因為據《周禮·秋官·壺涿氏》記載:壺涿氏的主要工作就是「掌除水蟲,以炮土之鼓敺之,以焚石投之。」這裡的水蟲,鄭玄和賈公彥的註解中都明確地指出就是蜮。

這些倒霉的蜮因為有一種含沙射影的習性,雖然沒有能傷到別人,但恰恰自己被這種含沙射影的說法害了,蒙受了污名。

来源:北京青年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