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年宴 來過年
你吃過最特別的團年宴是啥?是老爸的拿手菜,女友的私房菜,還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
【看中國記者華青綜合報導】初六一過,這個新年就算過完了,悠長假期的閑適、慵懶將被忙碌的日常生活旋律所取代。
俗話說「不出正月都是年」。雖說人們已開始重新忙碌起來,但在勞累工作之餘,翻翻報紙,上上網,回頭再品品漸遠的年味,別有一番感受...
網路圖片
親友走訪 落座先問wifi密碼
近日,中科院氣象學博士後李汀通過微博發出感嘆:現在走親訪友,大家落座後的標準問候就是──你家wifi(無線上網)密碼是多少?此話題引發的討論很熱鬧,有人認為這
已成為目前的一種「新餐桌文化」。
漢網消息,為了節日到家裡串門的親朋上網方便,家住水果湖供暖小區的王小姐,年前專門安裝了路由器,家裡可以無線上網了。王小姐稱,之所以安裝無線路由器,就是因為走親訪友的小孩子多,和大人玩不到一起去,方便他們手機上網。
北京的小肉肉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家沒wifi,讓我很是鬱悶啊。」湖南的小胖也表示,「沒錯,昨天我表姐來我家,先打個電話問你家有沒有wifi?」
長沙市民方先生去朋友家拜年,發生了與wifi有關的事,讓他哭笑不得。朋友家為了防止外人蹭wifi,就做了個特殊的設置,家裡只能允許兩個人同時上網。但是那天一下子來了6個90後,都是手機不離手。為了爭搶上wifi,幾乎吵了起來。
社會學專家表示,如今在網路時代浸泡的年輕人,對年味觀念淡薄,與長輩的代溝也在逐漸擴大,對大人們走親訪友式的「中國式假期」和「餐桌文化」存在種種不適應,玩伴越來越少,也缺乏認同感。
網路圖片
拜年方式變遷 從寫信打電話到視頻對話
已經成為美國一家大公司高級主管的劉先生從離開四川老家,到外地上大學、工作,出國一晃過去30多年。
30多個新年劉先生經歷並見證了相隔千里、遠隔重洋的兩地拜年的演變:從最初的書信、後來的電話、再到如今的視頻拜年。每一個平淡中都透著歡樂的新年記憶,恍如昨日,背後正是那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時代如何進步發展,對親情的渴盼與呵護歲歲依舊。
劉先生說: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都是寫信給父母拜年,拿上紙筆,寫上祝福,裝進信封,貼上郵票,寄回老家──這是曾經多麼熟悉的經歷。
後來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劉先生寄錢給家裡裝了一部電話,跟父母的聯繫也多了。逢年過節肯定給父母打電話送上祝福;雖然這兩年網路電話、電話卡便宜方便,拜年可以慢慢聊天,但劉先生還是嫌不夠盡興。
今年新年在大學讀書的侄女放假回家,帶回筆記本電腦,劉先生開通了視頻,視頻裡八十八歲高齡的老母親看著大洋彼岸的兒子笑的簡直合不攏嘴,劉先生也顯得很激動與母親、姐姐、弟弟兩家十幾口聊了兩個多小時,一同感受著這新年的快樂,互致祝福,最後還送去幾個大紅包。
半數南昌人過年花費過萬
「高高興興過大年,包裡準備七八千。親朋好友團團坐,節後發現沒有錢。」節後上班,不少市民在網上晒起了自己的過年花費,直呼「過不起」。
過個年到底能花多少錢?南昌晚報就這個話題的調查顯示,發現從幾百元到幾萬元都有,多數人的花費超萬元,主要集中在孝敬父母和給小孩紅包等人情禮上。
回家一趟兩個月白幹了
「新年回了一趟老家,很興奮,可過完年我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我剛粗略地計算了下過年的開銷,差不多花了萬把塊錢,這可是我兩個多月的收入啊。現在過年過不起啦?!」節後,一位網友在微博上吐槽,感嘆如今過年真的「傷不起」。
儘管開銷大,但每到新年趙偉還是盼著回家,「因為家裡的年才溫暖,城市沒有過年的氛圍」。
買衣服和年貨佔了三成
「一家三口,每人一套衣服鞋帽置辦下來,一月工資就這樣花了個精光。」謝先生在新年期間花去了5000元,換回了一家人的新衣服。
「現在去賣場逛逛,像樣點的衣服沒有七八百元根本拿不下來,一身‘行頭’置辦下來,少說也得在千元以上,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消費也是節節攀高。」談到新年消費,謝先生直呼錢太不經花,辛苦一年賺來的錢,逛幾趟商場就不見了蹤影。
「今年親戚來我們家過年,年飯準備了三桌,加上菸酒差不多一萬元。再加上人情往來和七七八八的費用,又有上萬元。」余先生的年終獎有3萬塊,過個年幾乎都花完了。
一份孝心省不得
「結婚第一年,探望雙方父母是傳統習俗,給父母的紅包、給親戚家送禮以及孩子的壓歲錢,已經花了一萬五。」小趙今年剛結婚,過年對他來說,成了一種甜蜜的負擔。結婚時花去了工作以來的積蓄,過年只能拿出結婚時收到的「份子錢」來應付。「過個年真是太不容易了,賺了一年的錢,一個星期的就花去相當大一部分。」小趙感嘆地說。
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王先生年收入15萬元。這個新年花費3萬元,其中孝敬父母的拜年費是開銷中最大的一項。「一年難得回幾趟家,老人辛苦了一輩子,現在自己有能力掙錢了,總要表達一份孝心,這些錢省不得!」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