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枷棍 古老的軟器械(圖)
連枷棍,是武術軟器械之一。古時稱連挺、連筵、鐵鏈夾棒、鐵連枷、盤龍棍等。因其形狀與農家打麥脫粒用的連枷相似,故俗稱連枷棍。又因是由梢子和棍身連成,又稱梢子棍。
連枷棍是一種很古老的兵器,最早在什麼時候出現,眾說不一,據《墨子·備城門》記載:「二步置連挺、長斧、長椎各一物,槍二十枚。」意思是說將一定數量的連挺、長斧等兵器分散設置在防衛區內。《墨子·備蛾傳》記載:「當敵人附借雲梯、密集如蟻,緣城牆而上時,用火燒之,用連筵擊之。」由此可見,連枷棍在當時(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是守城禦敵的重要兵器了。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記載:「連挺,如打禾連枷狀,打女牆外上城敵人。」「女牆」,指城牆上的矮牆,即城蝶。意思是說當攻城的敵人沿梯攀登到接近城蝶時,守軍居高臨下,用連枷擊打敵人。
宋代時,連枷不但仍用於守城禦敵,而且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馬上兵器。據北宋官修的《武經總要》記載:「若登者漸多,則御以狼牙鐵拍;手漸攀城,則以連枷棒擊之。」這裡說明當敵人攀上城蝶時,利用連枷利於自上向下擊打的特點,打擊敵人手、頭等部位。又據《武經總要》記載:「鐵鏈夾棒,本出西戎,馬上用之,以敵漢之步兵,其狀如農家打麥之連枷,以鐵飾之,利用自上擊下,故漢兵善用者巧於戎人。」「西戎」,即我國古代對西北一帶遊牧民族的泛稱。這裡說明當時連枷是用鐵製成,由西戎人發明創造,戎、漢士兵都曾用它作兵器,戎人擅長騎馬,手持連枷攻打敵人步兵。宋代官兵看到戎人的兵器優點後,便吸取過來。明清之際,連枷棍傳入朝鮮,並且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