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南周風波的象徵意義
2013年首期《南方週末》按照慣例刊發新年獻詞,題目是《中國夢,憲政夢》,內容主要是呼籲政治改革。但是,這一篇獻詞不僅被廣東省委宣傳部勒令反覆修改,宣傳部長庹震更是親自操刀,違反編輯流程,將錯誤頻出的文字強加到報紙頭版,引發《南方週末》編輯部成員的極大憤慨,發表公開信抗議。1月6日晚,包括一些編委會成員在內的幾十名《南方週末》採編人員宣布罷工,使得抗爭升級。
2013年甫一開始就爆發的這起事件,極富有象徵意義。
首先,廣東省委宣傳部對《南方週末》開刀並非單一事件。前此,北京著名的民主派雜誌《炎黃春秋》的網站被無預警關閉,而中共主管意識形態和宣傳工作的常委劉雲山在最近的講話中提出,(宣傳工作)「要鞏固壯大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輿論,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好」,這種論調,完全是延續從江澤民到胡錦濤時代的保守政策。最後,被《紐約時報》認為具有改革思想的習近平在這個週末發表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講話,公然宣稱「改革前後的歷史不能對立」,等於變相肯定包括「文革」在內的毛澤東統治時期。
這一系列事件接連發生在一週之內,顯示出任何一個事件都不是偶然和單一的,而是當局在社會管控,尤其是思想箝制上,有進一步收緊的跡象。中共未來在政治上「中間偏左」的立場已經確立。
這也給那些曾經對習近平領導政治改革抱持幻想的人,迎頭潑了一盆冷水,同時告訴我們,不能用主觀願望代替客觀事實,作為分析中國政治發展的基礎。
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這一次南周事件中,來自民間的抗爭也空前激烈。不僅是《南方週末》編輯部人員表現了極大的勇氣,他們的處境也激發了來自公民社會的維護編輯自主,反對中宣部的強大呼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經常發出聲音的微薄上的意見領袖和一些公共知識份子之外,沉寂許久的學生群體這一次也開始站出來表態,各地大學生(甚至是在臺灣唸書的陸生)都有一些人用上傳照片的方式表達對《南方週末》的聲援。
這樣的激烈抗爭,背後有對於習近平新政從期待到失望的轉變,所沉澱出的不滿情緒,同時也反映出一個現象:中國的公民社會成長迅速,已經不再迴避與當局的直接對抗。可以說,經由這一次南周事件,中國的公民社會的發展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最後我們也要看到,在未來的社會轉型過程中,隨著當局管控的進一步加強,和民眾抗爭的決心的進一步加強,這樣的「兩個加強」同時形成的趨勢,必將激盪出更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