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破空:制約中共 印度大有可為
年初,印度軍艦高調訪問越南,進泊越南軍事要塞峴港。適逢印越建交40週年,兩國決定隆重紀念,進一步密切關係。近些年,印度公司擴大與越南合作,共同開發南海資源。之前不久,2012年12月,俄羅斯總統訪問印度,再度達成大宗軍火購銷協議,同時深化俄印傳統盟友關係,鞏固俄羅斯-印度-越南「鐵三角」。
也是在2012年12月,印度與東盟舉行「印度-東盟紀念峰會」,紀念印度與東盟開啟對話關係20週年。會上,東盟國家普遍歡迎印度在亞洲扮演更重要的領導角色。越南總理鼓勵印度參與南海事務;緬甸總統強調印度對區域和平與穩定的至關重要。會議發表共同聲明:捍衛《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確保海上航行自由。意有所指,明顯針對中共。
實際上,印度不斷展開的外交穿梭和縱橫捭闔,其背景,就是中共的亞洲野心和中印之間不斷升級的對立與敵意。2012年,中共發放新版中國護照,公然將中印爭議地區標入護照上的「中國地圖」。印度反制,即日向入境中國公民發放帶有印度版地圖的簽證。中印潛在的領土之爭再度表面化。
同是擁核國家的中國和印度,分別為世界第一和第二人口大國,最近幾十年,各自都憑藉人口優勢,崛起為新興經濟體,從農業大國邁向工業化。然而,同屬亞洲的這兩個人口大國,卻是「傳統敵國」。領土爭端,地緣政治的競逐,以及意識形態上的水火不容,足以讓彼此敵視。
中印成為「傳統敵國」,始自中共建政。1951年,中共軍隊入侵西藏,把西藏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作為西藏鄰國,印度譴責並拒不認同中共對西藏的佔領。中共完全控制西藏後,也拒不承認原有的印藏邊界-「麥克馬洪線」,即1913年,由英國(當時管理印度)、印度、西藏三方簽署承認的印度與西藏之間正式邊界線。
半世紀以來,麥克馬洪線以南約9萬平方公里,成為爭議之地,中方稱之為「藏南地區」,印方稱之為「阿魯納恰爾邦」。
1959年,西藏最高領袖達賴喇嘛率眾出走,獲得印度政府收留和庇護。中印關係,更形交惡。1962年,中印爆發戰爭,國際觀點認為,是中共方面首先發起了攻擊。中共在戰爭初期取得優勢,越過麥克馬洪線,佔領中印部分爭議地區。但當時,包括蘇聯和美國兩個超級大國在內的國際社會,都一致譴責中共、支持印度,中共被迫撤軍,退回原邊界線。
經此戰爭,中印創痕更深,彼此屯重兵於邊界,加意防範。在中印邊界,中共兵力一直三倍於印軍,因應於此,近年,印度先後向中印邊界增兵6萬,並開始組建4萬人的山地部隊,同時配套部署戰鬥機、間諜機、直升機和導彈飛行中隊。
中共連續二十多年暴漲軍費、暴增軍備,也終於刺激了印度,2007年,印度決定,將在5年內,投入500億美元,打造印度軍隊的現代化。中印軍備競賽急速升溫,都爭相從外國進購軍火,主要從俄羅斯。不同的是,印度除了從俄國進購武器,還從美國進購武器。印度也開始向歐洲國家諸如英國和法國招標,打算也逐步從歐洲進購武器。
印度除了從俄國獲得核潛艇和航空母艦等重型軍備之外,自2009年開始,也先後從美國獲得先進武器,包括:定位雷達,遠程海上偵察機,「大力神」運輸機,兩棲運輸艦,以及專門部署印中邊界地區的145門輕型榴彈炮和10架有「全球霸王」之稱的C-17軍用運輸機。
事實上,歐巴馬上臺後,悄悄調整了美國南亞政策,開始「疏巴親印」。這是基於:巴基斯坦在阿富汗反恐戰爭中的搖擺立場、尤其對恐怖大亨本拉登的暗中庇護,以及巴基斯坦與中共的親近關係。
相比於新德里的多元化渠道,北京進購武器,渠道單一,只能求助於莫斯科。嗜殺成性的中共,自1989年「六四」屠城之後,就失去了從美國和歐洲獲購武器的資格。長此下去,與印度相比,中共軍備質量有可能落於下風。
這從一個側面表明,中印之爭,不僅僅在於領土和地緣政治,更在於價值觀。印度是人口最大的民主國家,中國則是人口最大的專制堡壘,正邪分明。中國古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洞察印度與中國的周邊情勢,更可佐證這一古語所包含的古理。
印度周邊,除了中共,唯一敵國是巴基斯坦。印巴雙方為克什米爾地區的控制權爭執不下,這也成為中共乘隙而入的跳板。而中共周邊,南亞的印度,東邊的日本,南邊的越南、菲律賓、乃至大半個東南亞聯盟,臺灣,以及更南邊的澳大利益、紐西蘭等,都是中共敵國。北邊的俄羅斯、蒙古,西邊的阿富汗等國,則為中共潛在之敵。
對付印度,中共長期支持巴基斯坦,以巴制印;並對印度周邊小國,如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等,施以金錢收買,形成對印度的「小包圍」。然而,中共本身卻陷入全球大包圍。美國重返亞洲,攜手亞太國家,再度勒緊了套在北京脖子上的絞索。在這場圍堵中共的國際大戰略中,作為民主大國、並正成長為經濟和軍事大國的印度,將大有可為。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