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上的國家
2010年1月12日的海地大地震奪去了22萬多條生命。210萬海地人無家可歸。即使在地震之前,海地也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失敗國家」。這個被稱 作「加勒比海的索馬里」的國家在災難之後幾乎整個變成了廢墟荒原。甚至人們用來悼念亡靈的地點,比如首都太子港的大教堂也在持續50秒的大地撼動下被毀。
來自世界各地的援助
全世界對於這場災難的援助力度達到了2004年太平洋海嘯之後的最高程度。僅僅德國在地震過後的第一年中就籌集了2.3億歐元用於緊急救援和災後重建。眾多行動在當地的國際救援組織也在第一年中提供了總額近8.4億歐元的救助資金。
聯合國士兵保障安全
聯合國維和部隊從2004年起就在海地執行任務,為當地百姓提供更多的安全。他們的職責還包括幫助海地建立一支新的警察隊伍。在地震之後,藍盔部隊的受歡迎程度下降:當地人和救援組織指責,是來自尼泊爾的聯合國維和士兵將霍亂瘟疫帶到了海地。
瘟疫橫行
在地震過後,從外面帶進來的霍亂病原體迅速滋生傳播。在海地的臨時帳篷居住區裡,霍亂瘟疫爆發,導致將近8000人死亡。如今,這一疾病在海地還時常出現,不過當地的衛生條件已經有所改善,農村地區也有了醫療中心。
篷裡的生活
部分因地震而失去家園的人得以在親戚朋友家借宿,但此外仍有150萬人不得不被安置在臨時的難民營裡。如今,仍然有將近36萬人居住在帳篷裡,等待著得到一個長期的住所。由於海地許多地方的土地所有權關係並沒有得到明晰的確認,所以這些失去家園的人面臨的情況就愈加艱難。
氣候變化和颶風
2010年11月,在海地仍然滿目瘡痍的情況下,颶風「托馬斯」再次席捲了該國。隨之而來的是洪水和泥石流。在之後的兩年裡,「艾薩克」和「桑迪」也威力不小,同樣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全球變暖被認為是颶風頻頻出現的原因之一,同時也給農業的重建帶來困難。
災難破壞誰之過
人類對於颶風造成的洪水和泥石流災害其實也負有一定的責任,因為濫砍濫伐,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導致海地的土地面對熱帶風暴毫無抵擋之力。洪水肆無忌憚地沖毀住宅區,同時也沖毀了農業田地。
飢荒:持續的威脅
因為缺乏耕地,海地在糧食方面無法自給自足。在地震之後費盡千難萬苦重新種植起來的一點莊稼,又被接二連三的颶風災難毀於一旦。食品價格暴漲,而那些在災難過後已經一無所有的窮苦人,只有到緊急救助站領取食物,才能讓自己和孩子得以果腹。
年輕的海地
每三個海地人中,就有一個年齡低於14歲。這對教育體系提出了很大的挑戰。況且即使在地震之前,海地的教育就很落後,文盲率超過50%。在地震之後,許多孩子在難民營找到了教育的機會:世界展望會(World Vision)等不少救援組織都在帳篷區開設了學校。
「勞動換現金」
原本就腐敗盛行的海地經濟在地震之後也是一派蕭條。大多數人根本就沒有固定工作,社會保障就更談不上了。在地震之後,許多人去幫著清理廢墟,按日領取工資——他們的信條是「勞動換現金」。這些工資都是由救援組織來支付的。
從零開始之後的大選
2011年5月,馬爾泰利(Michel Martelly)在原總統府廢墟前宣誓就任新總統。在經歷了幾任獨裁和腐敗的政府之後,許多人都將希望寄託在這位昔日的歌手身上。
為重建而奔走呼號
在「裡約+20」聯合國峰會上,馬爾泰利總統請求國際社會不要將海地棄於不顧。在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的主持之下,一個海地重建國際委員會在地震之後不久成立。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隨著公眾對於海地逐漸失去興趣,救援工作也受到影響。
廢墟中的新希望
地震災難過去三年後,海地距離一個更好的未來還相距甚遠。不過,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OCHA)在海地的辦事處表示,如今緊急救援已經轉型成為重建工作。海地最大的希望就在於那裡的百姓,對於在廢墟上建設一個新的海地,他們擁有滿腔的熱情、充沛的幹勁和願意冒險的精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