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校園慘案:還有誰該道歉(圖)


看中國配圖(網路圖片)

12月14日,河南信陽市光山縣一小學發生校園慘案。一男子持刀衝入校園,追逐砍殺學生,造成23名學生及1名群眾被砍傷。這一悲劇引起輿論極大關切,媒體紛紛將眼光聚焦於此。

 

當傷者還在醫院接受治療,家屬還沉陷於悲傷與擔憂之中,當地卻又發生一樁堪稱醜聞的風波:17日,當地《信陽日報》在頭版刊發《光山: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鼓吹慘案發生地的教育成績。此舉引起了人們強烈不滿,有網友指責這是「不要臉」做法。次日,該報刊登道歉聲明,表示該報導「客觀上造成了對受傷學生及其家人的傷害,並對公眾輿論形成誤導」。

翻查該報,16、17日電子版已打不開。不過仍可以看出,該報導為系列專題報導之一,似乎並非為掩飾慘案而專門炮製。該專題按不同轄區和部門,陸續介紹當地如何「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在這篇引起爭議的報導刊發前,該報於慘案發生當日刊發了光山縣縣委書記專訪,次日又介紹了該縣「發生了一系列的新變化」。就本人理解,爭議報導應屬於既定宣傳計畫中的一篇,只是湊巧撞上了輿論的「槍口」。

但即便這是報社規定動作,也反映了當地對這起悲劇的漠視。那麼多學生在事件中受傷(有的傷勢嚴重),這本該引起當地的高度重視,喚醒主政者的悲憫與警醒意識。在這種情況下,報社不僅不該按計畫編排這篇報導,相關部門也應及時叫停這種不辨形勢、不分場合的吹捧行為。否則,一邊在追查相關責任人員,一邊又對慘案發生所在地大肆表揚,如何讓公眾相信當地能公正及時處理事件?

這起「報導風波」看似偶然,實屬必然。這一點,從當地種種言行作態可得到證明。據新華社報導,慘案發生當天,當地官網首先發出消息,隨後卻又撤去。當地原定於15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也無故取消,並開始封鎖消息。縣教育局辦公室副主任告訴記者「領導都下鄉檢查去了」,自己卻在玩電腦遊戲。縣政府一工作人員見到記者便藉故離開,而縣委宣傳部一負責人竟然告訴記者:「討論這有啥意義,先吃飯!」

事實上,直至17日,媒體記者試圖進校採訪仍被拒絕,一名老師稱縣委宣傳部不讓他們接待任何新聞機構的採訪。同時,當地卻忙碌於炮製另一種宣傳文稿。該縣「光山通訊部」一工作人員稱:這次事件中湧現了一批開車自願救送學生的英雄,正在寫他們的稿件。一邊刻意控制真相報導,另一邊不斷拋出「選擇性報導」,掩飾自身過失,這種應對公共危機的宣傳模式在許多公共事件中已為人們所熟悉。

由此來看,《信陽日報》那篇爭議報導就算不是有意為之,也是暗合了當地政府的意圖。只不過,當地這種處理事件的思維與做法,既無益於更好地處理事件,也不利於消除公眾疑慮。

且看,針對當地處理事件首批責任人,網友直言這純粹是「忽悠老百姓」;針對當地初步認定犯罪嫌疑人因受「世界末日」謠言影響而持刀行凶,有網友乾脆說:我認為要追究瑪雅人的責任。新華社「新華視點」微博更發出質疑:「當回應成為一種模式,我們該如何對得起光山孩子心頭的刀傷?」可見,當地處理這起校園慘案所採取的方式和手段,對公眾而言已然失效。

沒有誠意的危機公關,不可能獲得公眾認可;陷入固定模式的事件處理,也難以根本扭轉輿論態度。當地在這起事件中表現出的慣性冷漠,只會激起人們的慣性對立意識。面對24名傷口還在流血的無辜受傷者,當地更應本著實事求是態度,調查學校大門為何失守,安撫受傷學生及其家屬,加強校園安全保障。只有直面問題所在,認真反思並及時處理事件,才可能化解危機,消除公眾疑慮。

把壞事當作好事報導,這既是當地處理這起校園慘案的慣性思維與表現,也是一些地方對待公共危機的固定模式。就此而言,由光山校園慘案引發的這起「報導風波」,該道歉的何止是當地報社。

2012年12月18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魏英傑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