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看中國:太過熱鬧又為人冷漠
中國人說,家醜不可外揚。公開討論外國人不喜歡中國的什麼有違祖訓。不過這些家醜機密已經被部分老外所竊取,我用中文寫出來也增大不了泄密面。
禮儀之邦不禮儀
老外到了中國,從機場出來第一感覺是什麼?我告訴你,兩個字:混亂。
從機場到市區的路上,老外搞不明白為什麼一路上有那麼多的車要插到他們前面來,也困惑他自己乘坐的那輛車的司機又為什麼死活不讓對方進來。
中國馬路的生存邏輯是,機動車比人牛,寶馬最牛。加上紅綠燈對非機動車和行人而言基本上只起裝飾作用,這使得老外立即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過馬路幾乎成了一個不可能任務。
觀看第一次到中國的老外過馬路真是一次難得的精神享受。那是一家四口,在上海最繁華的淮海路上,交通燈變綠開始過馬路,老外發現右轉的機動車不像自己家裡那樣會停下來讓行人先走,趕忙後退卻差點又被一輛高速行駛的自行車撞到。大小老外覺得極不安全,已經走到馬路中間不得已退了回去。
第二次嘗試時老外改變了策略。父親領頭,母親殿後,四個人手拉手,一步一回頭,其滑稽、其可愛、其無奈,請原諒我的語言能力實在無法描述,我當時腦子裡只有一個詞——汪洋中的一條船。這麼說吧,從一個老外穿中國馬路的熟練程度,我能準確地判斷他在中國生活的時間。
如果說馬路上亂點老外還能一笑了之,那麼另外一場混亂則結實地把我的一個朋友嚇了一大跳。這位仁兄驚訝於上海公交巴士的漂亮,裡面還有可能使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車載無線數字電視節目。那天他到終點站人民廣場,公交車剛剛停穩,乘客正在下車,突然從前後門衝進來兩股人,氣勢如蛟龍入水。「我當時真的嚇壞了,」他事後告訴我,「我以為他們是上來打架的。」但他最終意識到這些中國人的目標是座位而不是他時,這才發現出了一身汗。
他向我敘述時,我也出了一身汗。
到處都要討價還價
你可能不知道,絕大多數白色老外在家裡難得有討價還價的機會。就是小攤販和菜市場也是賣方說了算。
我原以為老外會喜歡我們的討價還價。一來如此大面積的討價還價風潮在中國是改革開放之後才出現的新生事物,我們自己也是剛享受不久。二來長期生活在被剝削、被壓迫的水深火熱之中的老外一到中國就立即享受自己定價的權利,應該多少有些翻身當家作主的感受。萬萬沒有想到,那些來自資本主義老家的老外並不喜歡咱們的討價還價。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自從中國的定價原則從過去的「童叟無欺」式的刻版定價體系成功地轉型為「因地定價、因人定價」之後,同一杯可樂價格可以相差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記性好一點的人可能還記得幾年前喝幾杯啤酒一結算上千塊的事情時有發生,類似的奇聞軼事國外很少見得到。倫敦哈羅德裡有十幾萬英鎊的一張桌子,但是你放心,同樣的桌子在其他地方十幾萬元人民幣絕對買不到。
在上海,人們把過高的定價形象地稱為「宰」一刀。反正老外個個有錢,不宰白不宰。我就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日本人買了東西之後,賣主不知道這個日本人中文極好,竟然當著他的面大聲唱道:「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其次,經濟學上把因交易而付出的代價稱之為交易成本。到處都要討價還價無疑會增加交易成本,所幸的是增加的只是時間和精力成本,中國人反正不在乎。但是歐洲的「懶鬼」老外因此覺得在中國生活特別累,他們的普遍感受是,中國怎麼比美國還美國?
前不久,歐盟不承認咱們的市場經濟地位。為什麼不請他們來中國住幾天?無窮無盡的討價還價的機會和高度靈活的定價體系非把那些官員累死不可。我保證回去之後他們個個會投中國的票。
過分熱鬧
上週我們開了一個國際學術會議,我發現中國人一發言,老外就把耳朵捂起來。中午吃飯時聽幾個老外議論「中國人說話把我的耳朵都震痛了。」「可能是他們都有輕微耳聾的緣故。」
「中國人特別喜歡熱鬧。」一個在中國居住了多年的美國人向剛來的美國人介紹,他把熱鬧翻譯成noisy。
「熱鬧恐怕不能翻譯成noisy吧,」我委婉地提醒他,「最少你要在前面加一個pleasantly修飾一下吧——pleasantnoise。」
「沒必要。」他舉例說,「中國人害怕安靜。比如,無論在室外搞什麼活動,中國人一定要弄兩個大喇叭,把聲音開得震天響,連說話都聽不見。我知道,這是追求人氣。可是上中國人家裡做客,他們為什麼總喜歡把電視開著?這時也需人氣嗎?」
「中國人評價餐廳的標準和我們也不一樣,中國人說一家餐廳不錯,一定是指這家餐廳顧客很多,熱鬧。而我們說一家餐廳不錯,是指這家餐廳人少,安靜。泡女孩,一定要上這樣的餐廳。」
中國人嗓子亮點,在家裡倒也沒什麼。一出國門就格外惹眼。「我在法國住了一段時間之後,你知道我最想幹什麼嗎?」一位中國朋友問我。
「想幹什麼?吃中國菜?」
「找一沒人的地方大喊一嗓子。這裡安靜得實在可怕,公交車上沒兩人也就不說,火車上滿車的人連根針掉在地上也聽得見。幾個中國學生一說話,就有法國人過來把教室的門關起來。」
不管別人
我在許多老外的國家,驚訝地發現,我踩到他們的腳,對方倒是先向我道歉。後來我請教當地人,說是,我如果能夠踩到一個人的腳,那表明他擋了我的路。擋住別人的路,當然應該道歉。
說出來不怕您笑話,我第一次出國前,心想不知集體主義為何物的老外公共場合一定秩序大亂。所以我聽到這樣的解釋大吃一驚:天下還有這樣的奇怪邏輯?
時間長了,這才知道,小老外在成長過程中,家長有一個重要的教育原則要小老外接受的是,你不能麻煩別人。小日本一心要脫亞入歐,所以日本人的教育也特別注意不給別人添麻煩。其實,我們中央之國也有一個類似的教育原則,只不過順序倒了倒——別人不能麻煩你。至於你要不要麻煩別人,那要看需要而定。
「我在中國能活到今天,簡直是一個奇蹟。」一個老外向我敘述他在中國的「歷險記」,「我到中國第一天進門的時候,前面那個中國人還回頭看看我,卻把手一放,彈簧門一下子打在我頭上。當然,後來我知道那個人絕對不是故意的。」
「我騎自行車上街,任何人超車,都是‘嗖’的一聲過去了,根本不管其他人。要不是我反應靈活,早就沒命了。」
「你是不是誇張了一些?我還從來沒有聽說過自行車撞死人的。」我安慰道。
「所以說是個奇蹟。」
「不過你說得對。中國人是不太管別人。」
「什麼叫不管?是當別人根本不存在。」
別人也不是都不存在。中國人把別人分成三類:陌生人、熟人和領導。
不存在的只是第一類,請別忘了把其中的領導除掉。
廁所裡沒有紙
中文裡有一個詞,一定是受到中國廁所的啟示而發明的,那就是「臭名遠揚」。
中國人是一個實用性很強的民族,入口問題解決好,出口問題也就無所謂。道理很簡單,你會請人吃飯,會請人如廁嗎?
不巧的是老外的觀念和我們有些不同,這就使得中國的廁所問題成為老外公開的最敏感話題。不乾淨、蹲坑、沒有隱私是老外抱怨的三個主要焦點。日本鄰居還有一個問題總也整不明白,為什麼擦完的紙要放在廢紙簍裡保存下來而不是直接沖掉?難道是為了保存罪證?
這兩年中國的廁所建設普遍上了一個台階,本以為會引來全世界的喝采,沒想到老外自己家再差的廁所裡都配有衛生紙。人都有個毛病,自己家裡有的,以為別人那裡也會有,所以許多老外剛來中國總是辦完事這才發現裡面沒紙。
想想,中國廁所一旦放上卷筒紙,像我這樣層次低的、從農村來的人就再也不上超市了。不過,我家附近有一個外國人開的商店,從來沒上那裡拿過紙,就連偷的心都沒有。可能有人認為這沒可比性,不過我告訴你,離我家最近的公廁大概在十公里外。
我估計,讓中國的廁所一夜之間都配上衛生紙肯定是不現實的。那麼,能不能從人道主義出發在廁所門口用英語貼一個警告:「敬請注意,本廁所不提供衛生紙。如廁衛生紙請自備。」
將心比心,等到完事之後發現沒有紙該多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