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習有「粉絲團」? 南巡4天 新華社表現罕見(圖)

 2012-12-14 23:5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習近平有了「粉絲團」搞不清是官方或民間 / BBC 

美國《華盛頓郵報》週三(12日)報導說,最近國內頗受歡迎的新浪微博出現一個名為「學習粉絲團」的神秘帳戶,在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南巡過程中,他的每一步都被這個微博賬戶記錄下來,而且披露的時間都比官方媒體快一步。

不僅如此,這一帳號還貼出了習近平及其家人早年的照片,並將這位中共最高領導人親昵地稱為「平平」,《華盛頓郵報》說,這一做法在中國是少見的。

報導說,早在習近平廣東之行的消息被中央電視臺報導之前,「學習粉絲團」就準確披露了習近平南巡的行程安排。

該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博主」在網上回答提問時說,自己是一名「草根網民」, 並說:「我是總書記的粉絲,我喜歡他、支持他。」

官方還是草民?

廣州中山大學全媒體研究院張志安教授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說,這個帳號到底是民間草根身份,還是官方的身份,目前還難以確認。

張志安說,他曾經在微博上與「學習粉絲團」進行過互動。「這個帳號的維護人說他只是普通網友。但是據我自己觀察,他的微博寫作是比較專業。他的微博內容非常具體,實在,質樸。看上去,像是一位新聞記者的操作水平。」

張志安指出,「學習粉絲團」微博裡有很多內容,其中包括習近平早年的照片,習近平視察深圳車隊的照片。他發布的消息比一般傳統媒體發布的速度還要快。因此,從信息質量和內容來分析,覺得他不是一個普通的網友。」

針對這一帳戶,張志安最近在微博發布說,「這個‘學習粉絲團’很值得關注」。

他還讓網友來猜這個帳號到底是誰在維護?並設定三個選項:1)草根網友;2)中辦工作人員;3)新華社記者,或者還有其他身份。但是網友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輿論新戰線

中國最新統計顯示,中國微博用戶總量約為3.27億。有人評論說,今日中國已處於「人人都能發聲,人人都可能被關注」的時代。中國已經成為微博大國。

作為網路的新「寵兒」,微博已成為新型的信息傳播手段,正以「碎片化」方式,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更多層面。同時,微博也是一把雙刃劍,不斷暴露出若干值得警惕的問題。微博向何處發展,成為關注的焦點。

與其前任相比,習近平在上臺後顯示了其對網際網路強大力量的認識,尤其是影響力大而廣的微博。此次「南巡」,習近平前往總部在深圳的網路生力軍騰訊公司,並聽公司老總介紹了微信等新一代通訊產品。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共十八後,中國網路不斷揭露官員的貪腐和違紀,其頻率罕見。這或許意味著當局更有意識地通過網路或微博來服務於當前的政治考慮。

中山大學教授張志安說,中國官辦媒體開始利用新媒體開始傳播,並不是從習近平南巡開始。主流媒體,黨報媒體,機關報媒體利用微博早就開始,而且在努力改變作風,體現親民理念,贏得網友好評。

他指出,像《人民日報》這樣官方媒體,在微博時代出現了一種「分裂」的狀態。

「《人民日報》的體製版繼續以宣傳為本位,繼續寫八股文章,但是其微博卻接近老百姓,接近網友,說一些人話,有更多親和力,理念也和它宣傳的理念不一樣。單是從《人民日報》的微薄就能看出,官辦的媒體在網際網路時代,在媒體社會化時代,開始轉變話語方式,進行新型的傳播。這種宣傳無疑將是更有效果。」

網路反腐

網路反腐成為時下中國網民的關注點,有網友戲稱為「中紀委第二」。

有評論稱,網上舉報憑其速度快、影響大和低成本、低風險的優勢,與中國高層反腐形成「化學效應」,大大促進了中國社會反腐的上下良性互動。

但是張志安說,令人感到憂慮的是,網路上的言論總體來說,還是不夠理性,存在情感偏激和道德批判的情緒。這實際上不利於在中國構建一個理性,積極,穩健的公共輿論。

「當下應該規範微博的內容,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放開對傳統媒體的管制。因為傳統的媒體更具有專業人才,更能揭露事實真相,更能進行全面理性的報導。如果傳統媒體處於管制當中,就無法構建構建一個理性,積極,穩健的公共輿論環境。」

他說,因為每當公共事件發生,如果微博總是第一拍,政府第二拍,再讓主流媒體跟進第三拍,那麼主流媒體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弱,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只能越來越小。傳統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越來越差,政府的聲譽也因此受到損害。

媒體改革

張志安具體分析中國微博現象時指出,「目前微博上的活躍現象不是管制放鬆帶來的,而是因為技術突破導致的。微博上的活躍和傳統媒體的沉悶,形成兩級和話語的斷裂。其實對中國未來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我們更期待傳統主流媒體更能發揮對事實報導真相的作用。能夠積極承擔輿論平臺功能。

習近平最近提出改進工作作風裡面,就明確對新聞報導提出改革要求。他指出,有政治局幹部出席的會議和活動應根據工作需要、新聞價值和社會效果決定是否報導,而且應壓縮報導的數量、字數和時長。

但是張志安對改革前景感到謹慎樂觀,「我擔心這種做法只是侷限於少數最高領導人的個人作為,我還擔心這種行為僅僅侷限於十八大之後快速向公眾釋放積極信息的短暫努力。我在期待和觀望這種做法是否能夠上行下效。從中央複製,快速推廣到各個省和基層。習近平提出改革新聞報導,能不能真正影響各省的黨報。我擔心,雖然上面有這種精神,但下面執行還會走樣,不能改變黨報的報導理念和報導方式。」

他說,自從習近平提出改進工作作風以來,並沒有看到各省改變作風的跡象。

「我們只聽到樓梯響,沒見人下樓。各省的黨報依然我行我素,依然和原來一樣進行宣傳報導。我希望這不是領導人的個人做秀和個別行為,希望能推廣到各個省,能夠更多推廣,上行下效。把這種好作風,開風氣之先的清風能夠吹遍中國。」


習近平南巡4天 新華社罕見僅發2300字 / 南方日報 

近日新當選總書記的習近平首站廣東考察引起外界關注,不過官媒一改以往的風格低調報導。習近平在廣東考察四天,新華社共發2300字,《南方日報》稱這是響應政治局的要求。但從回應的民意來看,意見還是很多。民眾包括媒體人都認為別走極端、別拍馬,首次地方考察,搞這麼短根本不符合新聞規律,該長不長不該長又長,關鍵是看做了什麼,怎麼做。

12月11日晚,《南方日報》官方微博以題「習近平在廣東考察4天新華社共發2300字」發一則消息說,12月4日,中央政治局要求改進新聞報導,壓縮報導的數量、字數、時長。10日,新華社發布「習近平在廣東主持召開經濟工作座談會」998字。11日,新華社發布「習近平在粵考察」約1300字。昨晚新聞聯播用了3分28秒,今天約5分鐘。報導開頭也不寫天氣了……

中共官媒低調報導這次習近平首次的地方考察,外界都關注到了這一現象,很多外媒都予以報導。但《南方日報》微博對此讚賞性的解釋,大陸民眾不少人並不認同,尤其是媒體人對此弊端進行闡述。北京媒體人青銅之路用四字評論:過猶不及。

中國青年報副總編杜湧濤回應表示,未必短了就一定好,關鍵是要尊重新聞規律,要以內容決定。小平南巡講了上萬字,誰會覺得長?此番新華社只發了2300字,實在覺得不解渴。上海市民「兩根枴杖」也表示,問題是,當全國人民都想知道他說了些什麼、甚至已經知道他講了什麼,所謂主流媒體集體失聲,而後又吞吞吐吐,只能說還是在漠視新聞規律。

吉林長春一資深媒體人「紅星閃放光芒」對此評論說,別走極端、別拍馬,按正常規律該怎樣就怎樣。上面說往東,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奔死了往東,說往西就沒命的往西。還愛玩數字統計遊戲,就像兩會統計掌聲,這本身就是奇怪的東西。

澳洲「華裔K2洞洞」認為,長、短、多、少有那麼重要嗎?關鍵看做了什麼?怎麼做?上海市民姚平也對此表示,我不讚同管控媒體,多報導還是少報導,應該是媒體自己決定,領導不應指手畫腳。我就很關心習總考察,想多瞭解,不可以嗎?上海司法所一位科員表示,字多字少無關緊要,能抓住關鍵才是王道。

安徽大學傳播學院院長芮必峰披露,上一屆中央政治局也有過類似改進新聞報導的要求,但好景不長,看這回的。廣州的「我是2少」認為,這樣做最大弊端就在此,不是說你改了還掉你,但不是你們覺得對的東西,然後就用行政手段下達命令而改,這和原來僵化的模式都是一個鳥樣。甘肅的馬小娟認為黨國體制難免的。根本談不上新聞專業主義。

就深圳交警對習近平此行冠為:求真務實,親民愛民!深圳的「草長鶯飛」回應說,搞笑,誰要他親,誰要他愛,他只要老老實實幹好自己的事就好了。福建的「小提琴同學」認為說,何時百姓才能真正的溫飽,這比這樣的行為藝術更能提升政府形象。也有陝西的民眾表示,皇帝剛學會自己穿衣,於是人民驚唿春天到了。這些逐漸的轉變值得鼓勵,但小題大作難免有炒作嫌疑令人唏噓,還什麼樣就什麼樣吧!期待發展,莫要愚民。


来源:BBC / 南方日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